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城市名片>传统美食

传统美食

  • 介休市的传统食品。明末清初已畅销国内市场,是山西食品十大名产之一。制作时间是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元宵节为止。方法是先将大麦、黄米熬成的糖稀拉成蜂窝状,再将绵白糖、核桃仁、蜂蜜、桂花、青红丝制作的糖馅包入,最后用热气轻腾,用芝麻裹住表皮,并切成1.5寸小节即可进行包装出售。特点是香酥甜脆,营养丰富,具有润肺化痰、健脑补肾、养血催乳等功效。介休县城、张兰镇、连福镇均产。2005年,全市产量达30吨以上。
    2017-06-29
  • 拖叶子、菜疙瘩的吃法与蘸片子基本一样,但做法却大不相同。其中,拖叶子是将家种的玉谷叶(野生的叫千谷穗、老麦齐、达谷等)蘸上三合面糊糊(由白面、红面、豆面搅成糊状)下锅煮熟即成;而菜疙瘩则是用白菜叶、菠菜叶、茄子片、山药片、豆角等放入三合面糊糊中搅拌均匀,然后再一块一块地挾入锅中煮熟,最后蘸上醋蒜等佐料食用,同样是爱吃醋的晋中人民的美食之一。
    2017-06-29
  • 蘸片子是介休市独特的面食风味小吃。做法是将面粉加温水和成面团,醒半小时,再揉光擀薄,切成条块或三角形小面片,放入配有新鲜蔬菜的锅内煮熟捞出,蘸上有醋、蒜、酱油、香油、辣椒的调料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粗粮细作,因而除了用纯白面外,也可用白面加豆面或是白面包高粱面(俗称包皮面)制作。改革开放后,有人用蔬菜汁或西红柿汁和面,颜色有红有绿煞是鲜艳。2005年,除民间日常食用外,大型饭店也开始出售。特点是吃起来麻辣酸甜,清爽利口。
    2017-06-29
  • 平遥县独特名食。清光绪年间由平遥城南堡厨师董宣创造。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基本和榆次灌肠一样,不同点只是主料是上等白面而非荞面。特点是皮薄、颜色淡黄发亮,柔软精韧,折卷不断。时至今日,平遥各大宾馆、饭店及街巷、车站皆都出售。
    2017-06-29
  • 清代中期,寿阳人在太谷小常村开屠宰坊,专供附近南席村武家财主消费。制法是将口轻的毛驴剥皮取肉,放入缸内加料腌月余,然后煮熟切片入盘即可。同时,也可以把驴肉装入饼内,名曰驴肉钵儿。清末民初,仿制者增多,凡庙会、唱戏都有人出售。特点是肉质酥嫩、鲜美。
    2017-06-28
  • 又名甘饼、油甘饼,为太谷县独特的传统名食。清乾隆、嘉庆年间,沟子村吴姓开的天和居饼面铺为迎合本村富商贠家的需要,便精心制作了一种面制烤炉实心饼,称甘饼。原料有白面、白糖、胡麻油、糖稀,形状为圆型,直径约3寸,厚度0.5寸,饼面上粘满芝麻,呈苍黄色。特点是绵甜鲜香,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入口即化。清末民初,太谷城乡各大饼面铺纷纷仿制,出售量逐步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常以节日礼品馈赠亲友,也可作为营养品看望病人或老人。
    2017-06-28
  • 晋中传统的冬季名吃,制法是取绵羊瘦肉横切成大块,放入伴有姜片、葱段、辣椒、花椒的锅中煮熟,捞出切成薄片,食用时将肉片和煮熟的胡萝卜片、冬瓜片、粉丝装入碗内,用煮肉的羊汤反复浇热后再放入香菜沫、葱花、食盐、花椒水、香油、酱油、醋、胡椒粉等即成。特点是肉香汤热无腥味,又兼有养胃、利尿和促进血液循环等医药功能。另是,还可以浇入各种面食,俗称羊汤面。
    2017-06-28
  • 晋中传统小吃,也称油蛤蟆。清代乾隆年间由太谷西街老字号隆盛长所创,后由“文”字三号(文成堂、文令堂、文元堂)改进工艺后传遍周围各县。制法是把少许酵面、白面用鸡蛋、白糖、糖饴、植物油及适量温水和匀稍醒,把面团搓成长条,切成3厘米的长方形块,然后用刀从中间部位纵向切开一条细缝后下油锅小火慢炸,待果实膨大、刀缝两侧隆起并颜色金黄时,捞出来放入蜂蜜、白糖、糖饴熬成的蜜汁中浸泡片刻,即可食用。口感是绵甜、香酥,油而不腻,常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之一。
    2017-06-28
  • 糊塌塌是太谷县特有的家常风味小吃。制法是将嫩西葫芦去瓤擦丝后切碎,磕入鸡蛋,加入食盐、五香粉,用适量白面加水搅成糊状,然后用勺舀到烧热的鏊子上摊成圆饼,待两面均成金黄色时即成。食用时蘸香油、酱油、蒜醋汁,口感更佳。
    2017-06-28
  • 也称石头饼,原本是产妇、老人、病人的食物。制法是把酵面兑好碱揉均揉光,揪成剂子,擀成直径30厘米、厚0.2厘米的圆薄饼,再把鏊子内已烧烫的小石子铲出一半,把擀好的薄饼平放在鏊中的热石子上,再把铲出的一半石子均匀覆盖在上面烘烤片刻即成。特点是皮面微黄,凸凹有致,口感酥脆,久存不坏,干食、热食或泡汤、焖菜皆宜。
    2017-06-28
首页 1 2 3 尾页 共27条信息/共3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