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晋在晋商 >兴衰始末

兴衰始末

  • 明代中期,晋中商人初步兴起,在一些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据相关资料记载,平遥颜料商在京城前门外北芦草园创建有平遥会馆,又名集瀛会馆,后改称颜料会馆。清乾隆元年(1741)平遥颜料会馆碑记“我行先辈立业都门,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长,自明代以至国朝,百有余年矣。”《娱乐醒心编》中也记录有明代中期太谷商人往京师贩运煤炭的故事:景泰初年,太谷人房氏,往北京贩运煤炭10大船,值银2.8万两,由于煤炭运去时,正值蒙古也先部围困京师撤离不久,煤炭奇缺,十分抢手,最后净获利10万余两白银,利润超过成本的两倍多。   ...
    2017-06-28
  • 清朝定鼎中原初期,统一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疆域拓展至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同时,清政府改变明朝严格控制的、有限开放的边地贸易政策,重视商贾“通财货之血脉”的作用,放宽对旅蒙商的限制,并采取了减免关税、商税,张榜明示税则,严格限制牙帖,惩治关津贪官等一系列恤商政策。    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清政府的重商政策,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继明代介休范氏等涉足北部边地贸易成为大户外,晋中平川地区又有一批商人迅速崛起,逐步向北部、东北部、西北部及全国主要商埠城市拓展,形成闻名遐迩的晋中商帮。向北部发展...
    2017-06-28
  • 清乾隆以后,晋商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一方面外出经商者越来越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另一方面经营行业愈益增加,商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贸迁四方”的巨大商业群体。同时,以介休范家为代表的“船帮”重新恢复海上对日贸易。乾隆三年(1738),范毓馪再次“奉命采办洋铜,运京局,以抵分限应输之数”。即以采办来的洋铜抵欠户部追缴粮食运值价款。乾隆八年(1743),范家改“先铜后帑”为向清政府借帑办铜。乾隆十年(1745)后,由范毓馪之子范清注、范清洪和侄范清济接替经营。范家拥有商船最初为3只,最多时达7只,每年去日本两次...
    2017-06-28
  • 清道光初年,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晋商活动的区域越来越广,行业与行业、商号与商号及地域间的业务交往不断增多,埠际间的资金调拨日益频繁,且数额激增,而资金流通仍采用镖局押运现银的方法,既不方便,又不安全。道光三年(1823),平遥西裕成颜料庄北京分庄掌柜雷履泰,看到银两流通量空前增大,依靠镖局运送现银风险大而成本高,从已经零星办理的工商汇票和字号捎办银两的事例中得到启发,产生了开办汇兑业务的想法,在征得财东平遥达蒲村李大全的同意后,率先试办京晋之间的资金拔兑业务。随即李大全又投资30万两白银,由雷履泰...
    2017-06-28
  • 民国元年(191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不久,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全国陷于军阀混战的混乱状态。从此,晋中商帮急剧衰退,一蹶不振。由于辛亥、壬子事变中的战乱、兵变和治安失控,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晋中商人损失惨重。许多地方的大批商号、票号被抢被焚。在武汉,武昌起义不久,清军即来“援剿”,于11月1日夺占汉口,大肆焚烧抢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市区五分之一被毁,“市尘栉比数十里,一旦焚烧残破,商民流徙”。在成都,12月8日发生“巡防勇”兵变,伙同哥老会,“万余人放火烧藩库...
    2017-06-28
首页 1 尾页 共5条信息/共1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