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

历史人文

  •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秋天,江苏进士陈维屏千里迢迢由江苏到河南,又从河南北渡黄河,前往山西。当船行至河中时,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眼看一叶孤舟就要被恶浪掀翻。陈维屏蹲缩在船舱之中,向前望一眼茫茫北岸,又回首看一番遥遥来路,心知性命难保,不禁仰天长叹:“想我陈维屏十年寒窗,劳心苦志,方得今天报效国家之缘。没想到,今日之下,却要葬身于这黄河之水了!”船上其它的人也哆哆嗦嗦,又哭又叫,不知该如何是好。正在此时,船前忽有一道祥光掠过,一个身着红色袈裟的老和尚凌空飘然而至,双脚定定地站在船头,双手...
    2017-09-12
  • 相传在本县空王佛山附近有个道沿沟,唐朝之前,那里已建有一处大寺院,僧众一二百人,个个武艺高强。他们倚强凌弱,抢男霸女,无恶不作,祸害一方,群众恨之入骨。贞观初,罗成扫北,路经此地,当地群众历数道沿沟僧众恶行,要求罗成为民除害。罗成便在空王佛山安营扎寨,出其不备,一举围歼了道沿沟的和尚。人们感念罗成为民除害的功德,便把他当年屯兵之处取名“罗成岭”。罗成岭至今还有一个土石堆积的高台和一块较为平坦的土坪,传说就是当年罗成调兵遣将操练兵马的点将台和跑马坪。后人还编了一出《道沿沟》的戏歌颂罗成为民除害...
    2017-09-12
  • 古时,一庙内有三个佛像。正中一个大佛,两边各一个小佛,庙里常有人来求拜,磕头人总是面对大佛。久而久之,两边小佛有了意见。一天,他俩悄声说:“来人都不把咱俩放在眼里,老佛只不过是坐在中间,咱俩如坐在那儿也同样受拜。”话正好让老佛听见了,第二天,老佛说:“二位,我今天外出有点事,如有人来求助,请二位代办一下。”说罢就走了。一会儿来了三个人烧香磕头,跪在那儿求佛相助。一个说:“佛爷呀,佛爷,我是个船手,今天有一伙北方客人,要我从南至北送过河去,望佛爷只刮南风,不要降雨,让我平安送客过河,挣钱度日,...
    2017-09-12
  • 赵王墓在今北寨乡赵王村东半里处。赵王墓中葬的是后赵皇帝石勒,赵王村因此而得名。据说,赵王墓中有一对金碗银筷子,凡是赵王村里有谁家亲戚上门,或是要操办红白大事,一般都要到墓前问赵王爷把金碗银筷子请出来借到家中一用。但要勤借勤还,即使是不小心摔破打碎,也要把碎片还去,否则就要受到赵王惩罚。谁家要借碗筷子,只要去赵王墓前烧上三柱香,说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待到香头一跌,那金碗银筷子便会自动出现在墓前的石桌上。有一年,村里有一家请客,就到墓前借去碗筷,但客人走后,这家婆姨却起了贪心,就没让丈夫去送还。...
    2017-09-12
  • 据赵王村现存的一通清代石碑所载,与赵王墓隔河相望的村外放牛坡(地名)上的赵王庙,建于大金明昌二年,即公元1191年。但有关赵王庙的来历,赵王村一带的百姓却有另外一种传说。据说,在很久之前的某一天黄昏,赵王村和它附近几个村子的乡民们都听到了这样的吆喝声:“各家各户今晚早点把牲口都喂饱饮足!”他们不知道是谁在吆喝,也不知道要他们把牲口喂饱饮足是要干什么。但大家还是都照着做了。这一天夜里,有睡觉轻的人听见隐隐有什么声音,“忽里隆腾”地在村口方向响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人们起来,忽然发现自家的骡子、牛、驴、...
    2017-09-12
  • 榆社乡民每遇小孩调皮捣蛋不听话时,总好用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再不听话,老麻胡可就来了!”老麻胡是什么?现在的人当然谁也没有见过,许多人也以为老麻胡就是一种很凶猛的野兽。其实不然,老麻胡并不是兽,而是指一个人。这个人也与我们榆社出身的后赵皇帝石勒有着密切关联。传说石勒在遇到西域高僧佛图澄之前,并不懂得多少“好生之德”的道理,征战得胜之后,常把俘虏杀掉。他部下有许多猛将,也不懂得体恤生灵。比如石虎,虽然作战勇猛,但更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残之人,不但滥杀战俘,有时连老百姓都要滥杀一气。石虎的部众...
    2017-09-12
  • 钱钱米汤和钱钱和子饭(榆社人叫和和饭),是山西、陕西等北方老百姓所喜欢的家常饭。钱钱饭的由来,虽不是出自榆社,却是我们榆社出身的后赵皇帝石勒亲手所造。公元318年,“五胡十六国”之一的汉国新皇刘粲,被司空勒准发动兵变杀死。听到消息的刘曜和石勒,分别出兵直逼汉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讨罚勒准。就是在这一次出兵途中,石勒亲率的五万铁骑行至襄陵(今山西省襄汾县)一带的山野时,忽遇大雨。大军在泥泞中盘桓了十多天,军中的给养一时又运不来。这一天,雨水稍稍停下后,石勒便立即巡视军营,查看兵士们给养。忽然,...
    2017-09-12
  • “胡”本来是匈奴人自称的音写“天之骄子”的意思。历史上,西汉政府为了稳定边疆,准许匈奴人迁居北方。此时,汉人方开始以“胡人”代称匈奴。东汉末年,为解除匈奴“惧必为寇”的隐患,在曹操的动议之下,又将大批匈奴分别迁居到今山西省各地,与汉人杂居。羯族原本役属于匈奴部族,所以,历史上也被称作匈奴别部。羯族主要杂居于今榆社、武乡一带。“胡人”本是游牧民族,内迁后仍有大部分人以放牧为生,一部人则开始学习农耕。他们的到来,对改变内地单一的农耕文化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民族风俗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在很长一段...
    2017-09-12
  • 两汉时期,塞外匈奴、鲜卑、羯、羝、羌等少数民族内迁时,带来了大量内地原本没有的植物种子。这些植物,特别是蔬菜,极大的丰富了内地百姓的生活。同时,大家为了便于称呼,皆在这些植物名称前面加了一个“胡”字,比如我们现在常见的胡萝卜。其实,黄瓜也是胡人引进来的,它的名字最初不叫黄瓜,而叫胡瓜。而且,这一名称的来历与我们榆社人石勒有着直接关联。公元322年,赵王石勒(此时尚未称帝)在国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颁布了一道旨在提高羯族等各少数民族地位,加快民族融合,稳固后赵政权的《禁胡令》,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2017-09-12
  • 麦山,原名羯山,在今社城镇社城村西去十里处。相传,西晋泰始年间,太行山上大旱,乡民十之八九外出逃荒,寻找活路。生活在社城(当时为上党郡武乡县县治)往北大山里的羯族人耶奕于老汉,也带着他的儿子周曷朱、儿媳王氏,还有一个孙女、两个孙子,踏上了逃荒的道路。路上,耶奕于一家遇到一个白胡子的算卦先生。先生看了看周曷朱箩筐里一前一后担着的两个小孩,不由地就赞叹道:“这位兄弟力气真大,一副扁担挑着半壁江山。”原来,箩筐里的两个孩子一个叫背勒--就是后来的石勒,一个叫小虎--就是后来的石虎。背勒是周曷朱的亲生儿...
    2017-09-12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尾页 共443条信息/共45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