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政府门户网站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jz-zfbgs-2024-00558 发布单位: 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4-09-27 所属主题: 统计信息

辉煌历程忆峥嵘 谱写时代新篇章——新中国75年介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4-09-27 浏览次数: 【字体:

介休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是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介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探索,历经风雨、披荆斩棘,75载谱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新中国诞生时,全市经济发展处于恢复重建期。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5元。经过长期发展,1971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78年达到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1989年突破5亿元,1995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4年突破50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100亿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综合实力实现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分别于2018年、2021年突破2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2023年完成372.8亿元,是1952年的186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7%,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实现历史性跨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时增至2023年的86555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2.8:33.4:3.8;2023年产业结构为1.6:71.3:27.1,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86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3%,高于GDP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从收入看:建国初期,全市财政总收入仅为67万元,1978年增加到2747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93年突破亿元大关,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到来,2004年突破5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20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突破50亿元,2023年达到78.6亿元。从支出看:1978年财政支出仅6万元,到2023年达到57亿元,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了49.2亿元,为民生持续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农村经济总量迅猛增长。75年来,农村经济总量发展迅速,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3.1亿元,是建国初期的73.6倍;其中农业产值、牧业产值分别由1949年的1171万元、135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4.1亿元、7亿元。

 粮食生产平稳增长。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7.97万吨,是1949年的2.27倍;其中玉米产量5.3万吨,占粮食作物的67%,是介休市粮食作物的主导。2023年单产244.53公斤/亩,是1949年的3.29倍。

 畜禽养殖快速发展。从猪、羊的存栏来看,1949年分别为0.5万头、2.5万只,2023年分别为8.2万头、8.5万只。2023年活家禽269.3万只,比1978年增长19.2倍。从全市猪牛羊肉总产量来看,1978年总产量仅197.4万公斤,2023年总产量达到2009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10.2倍。在主要肉类品种中,1992年猪肉产量5005吨,2023年增加到11196吨,增长了123.7%。

 特色种植平稳推进。食用菌于2014年开始大规模种植,10年间累计产量突破6000吨;中药材于2016年开始大规模种植,7年来累计产量突破4000吨,尤其是绵山镇种植面积达到9672.6亩,是全市的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特色种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工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作为晋中的工业强市,介休资源禀赋优越、产业门类齐全,是全省能源基地、千万吨级焦化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2023年,工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68.3%,贡献率更是高达82.9%,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工业总量明显增加。全市工业增加值在1991年仅3.5亿元,2006年突破50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20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254.6亿元,是1991年的72.7倍,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家,比1998年增加155家。

 行业特色不断显现。介休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尤以煤的储量为冠,储煤面积103.9平方公里,保有储量8.97亿吨,可采储量2.95亿吨。丰富的矿产资源成就了介休以“煤焦钢化”为主导的工业大市地位,2023年,“煤焦钢化”增加值在规上增加值中占比达到94%。近年来坚持多元转型发展,已经建立起焦化、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电力、建材、新材料、物流等十大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山西省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安泰集团是山西首家上市民营企业和晋中首家产值过百亿企业,三佳集团首开以民营资本开发旅游的先河。

 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建国初期,工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进入90年代后,焦炭产业闻名全省,被誉为“中国焦都”,全国三分之一的焦炭出口产自介休,带动全市工业蓬勃发展。从产量看:2023年,原煤产量2041万吨,是1949年的137.9倍,年均增长6.9%;焦炭产量398.5万吨,是1949年的442.7倍,年均增长8.6%;生铁产量255.2万吨,是1958年的1999.7倍,年均增长12.6%;粗钢实现从无到有,2023年产量255万吨,是2006年的4.2倍;碳素制品从无到有,逐步壮大,2023年产量24.3万吨,是1982年的8094.5倍。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1765万元,投资规模较小。改革开放以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在刚刚起步的十五年间(1979年-1993年)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年均仅完成1.1亿元;在逐步发展的十五年间(1994年-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260.4亿元,年均完成17.4亿元;在快速提升的十五年间(2009年-2023年)累计完成投资1140.1亿元,年均完成76亿元。随着投资规模的逐年扩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变化巨大,实现历史性跨越。

 五、市场消费总量节节攀升

 75年来,全市消费品市场走过了一段从探索到逐渐壮大的过程,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市场体系,消费品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建国初期仅400万元,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先后于1986年、1994年、2006年、2014年、2021年分别跨过1亿元、5亿元、20亿元、70亿元和10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95亿元,是1949年的2375倍,年均增长11.1%。

 六、建筑生产规模不断壮大

 建筑生产快速增长。  2023年, 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完成8.5亿元,是1992年的28.4倍,年均增长11.4%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7万平方米,是1992年的5.8倍。

 施工技术水平显著提高。2023年末,全市建筑企业机械设备净值达0.6亿元;共有机械设备总台数1312台,总功率32084千瓦,分别是1992年的2.0倍和2.2倍。

 七、房地产开发多方位发展

 房地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1200套的安居苑小区,拉开了介休市商品房开发经营的序幕,二十五年来,全市资质以内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由1998年的1家逐步壮大到2023年的20家。

 房地产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从当年完成投资额来看,1998年完成482万元;2005年突破亿元,达到2.7亿元;2023年全年完成投资15.7亿元,为1998年的325.7倍,年均增长26.1%。

 八、居民生活水平实现跃升

 人口规模逐步扩大。建国初期,经济和医疗水平较为低下,随着经济和医疗事业的深入发展,人口规模也随之扩大。2023年,全市总人口达到42.9万人,较1949年增加29.5万人,年均增加3981人。城镇化水平也稳步提高,2023年达到69.3%,比2000年提升17.6个百分点,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使得更多人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22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82942元,是1949年的310.6倍,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79元提高到2023年20792元,年均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6年3484元提高到2023年45499元,年均增长10%。

 住房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商品住房在2000年左右开始建设,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升,逐步发展壮大。2023年商品房销售36.7万平方米,为1998年的65.5倍,年均增长18.2%。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销售275.6万平米,按照人均30平米测算,满足了9万余人的住房改善需求。

 75年来,介休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勤劳奋进的介休人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锚定“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介休篇章。


【打印正文】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