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市民畅谈身边的新变化
我们的生活甜蜜蜜

来源:晋中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2-23 浏览次数: 【字体:

现代新城

文旅发力

喜迁新居

阳光教育

生态画卷

北有大学城,东有职教港,立足于此建成智创谷,进而放大科技、人才和创新效应。

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农高区,先后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等“国字号”品牌和荣誉。

改建建成一批普惠性幼儿园,学生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对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命题进行改革等,惠及广大学生和家长。

……

这一桩桩,一件件,使晋中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2022年晋中市两会开幕在即,本报记者走到广大群众中间,听他们讲述他们看到、感受到的晋中。

常怀敬畏 守好“财富”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平遥古城考察调研,为晋中全方位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给我市文旅行业和广大群众注入无限力量。

春节期间,平遥县群众赵月香和家人一起走进迎薰门、登上古城墙、漫步南大街,追随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在欣赏民俗表演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她告诉记者:“平遥古城来了很多次,唯有这次感觉不一样,沿着领袖足迹一路走下来,内心充满无限动力。古城是平遥人的骄傲,我们一定怀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心态,从我做起,爱护文物,传承文化,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晋中的文化旅游业可谓是全面开花。”说起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市民李晓萍如数家珍。她说:“我市有四大古城、六大宅院,还有双林寺等数不清的历史文化遗产,左权县作为革命老区,流淌着红色基因,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昔阳、和顺等也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好冰雪、戏水等新业态,让更多的人慕名来到晋中、爱上晋中。”

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文旅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常怀“三个敬畏”之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对晋商文化、红色文化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时代精神的实践总结和应用研究,扶持、开发一批融历史文化和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创新各类博物馆、传统村落等文物价值的传播方法和手段,促进文物资源与社会、市场共享;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晋中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强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发,让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焕发光彩,进而进一步做好文旅、文创、文物融合大文章。

教育改革 惠及万家

狠抓办学模式改革,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教育的阳光;狠抓教育评价方式改革,努力让每个家庭都能看到孩子健康、全面发展;一批民办幼儿园转成公办普惠性幼儿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而不贵的幼儿园;北有大学城,东有职教港,依托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打造附属学校……一个个教育改革带来的好消息,赢得广大家长一片好评的同时,也让更多孩子的学海生涯更加多彩。

物价涨了,保教费反而降了。这是市城区万科朗润园小区居民李云瑞的切身感受。

李云瑞说:“我女儿去年满3周岁,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去年前半年,因为家门口的幼儿园收费高,我到处给孩子寻找既方便接送价格又实惠的幼儿园。到了8月份,突然得知教育部门推进幼儿园民转公,像万科朗润园配套的幼儿园等一批民办幼儿园,转为公办园,成为普惠性幼儿园,原先每个月近2000元的费用,现在一个月只需不到600元。学前教育这一重大改革,大大减轻了幼儿家庭的负担,大家都很高兴,直夸这就叫‘人民至上’。”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97.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2%,进入普及普惠的新阶段。

“十几所高校集聚山西大学城、多所职业学校搬进职教港,山西师范大学也搬到了山西大学城,山大附中晋中学校办到了市城区,我市还要与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合作建设附属学校,教育立市,让我们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细数晋中丰厚的教育资源,学生家长武丽难掩内心的激动,“政府想方设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既为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新鲜力量,又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而且,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给晋中注入科技、人才、创新力量,大学校园还能给孩子们提供体育和学习场所,作为学生家长,我很欣慰。”

富民路上 党旗飘扬

一条条平坦的道路直通农家,一排排整齐的新修房屋引人注目,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幸福的笑脸、感恩的话语、满怀希望的心声,无不见证着脱贫攻坚给晋中带来的精彩巨变。晋中,正在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晋中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春节期间,和顺县青城镇朝坡村帮扶单位——和顺县中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陈文跃一次次深入到脱贫户家中,询问他们2021年的家庭经济收入、生活开支等情况,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努力拓宽收入来源,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在和顺县青城镇朝坡村脱贫户赵云庆家中,赵云庆提起陈文跃来家里慰问帮扶的场景说道:“感谢党的好政策。是党的好政策和大家的帮扶,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出门就是水泥路,家家门前绿树成荫,垃圾、污水有效处理,村内环境优美宜居。还建起了图书馆和老年活动中心,整个村真是大变样。”对于朝坡村现在的变化,村民武如义感慨不已。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党的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和顺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逐渐富裕,村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和顺县杨崖底村的范瑞萍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后,她家就住在和顺县扶贫产业园对面,她也成为企业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过去,家里种着五六亩玉米,忙碌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到产业园工作后,每个月能挣到2500元左右,你算算,我这一年收入是多少钱,咋能花完?”范瑞萍笑着说,“走路上班只需要10分钟左右,工作和家庭都能兼顾,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真是太好了。”

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党和政府竭尽全力。在乡村振兴这幅气势恢宏的画卷中,晋中正书写着希望田野上的精彩故事。

殊荣当头 倍感自豪

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农高区获批,山西智创谷落地开花,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等“国字号”品牌和荣誉……晋中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刷新着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幸福感。

“作为晋中人,我以生活在这座城市而自豪、光荣。”从新疆当兵回到晋中生活不足两年的市民贾文荣为这里的军民鱼水情深点赞。

贾文荣退役后返回家乡,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扶下,创办了一家文化用品公司。“‘全国双拥模范城’,这块闪闪发光的金匾晋中实至名归,处处能感受到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爱国爱军热情融入每个人的血脉。”他感慨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近日,太谷区召开的经济工作暨农村工作会议,吹响了晋中国家农高区春天奋进的集结号。

“晋中国家农高区以农为本发展现代农业,以谷为核推动科技创新,为群众铺就了迈向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太谷区北洸乡党委副书记李小平表示,“北洸乡地处晋中国家农高区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今后,我们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擦亮文旅产业名片,汇聚更多的人气、财气、烟火气,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而对于山西智创谷的落地生根,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海燕表示很期待成效。“真正让具有技术力量和创业热情的青年学子留在晋中这片热土上,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她说,建设山西智创谷,对学校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关注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有所用,扩大就业渠道。

“英才会聚,必然奠定晋中未来的气质,也必然成为晋中的活力之源。”张海燕说,未来将把对城市的热爱和自豪转化为奋进的动力,潜心培育人才,成就城市精彩。

城市变美 群众幸福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环境不断优化……行走在市城区的大街小巷,景在城中,人在景中,无不让人感受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

说起晋中这几年的发展,家住市城区晋丰一品小区的曹玉祥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感慨道:“城市变化太大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路宽了、道顺了、景美了。我家门口的小游园,之前杂草丛生、黄土裸露,现在风景优美,还有休息座椅和健身器材,我经常和家人前去散步。”曹玉祥表示,如今市城区环境更加美丽整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越来越多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北进、西联、南扩、东延,近年来,我市践行“为民城建”理念,接连实施城建重点工程,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老榆次人,晋建国颇有感触:“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成长在60年代、工作在70年代,见证了晋中的发展变化。近年来,随着锦纶路、汇通路、锦东大道以及新建路南段改造等一大批惠民工程的完工,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改善;随着我市‘三馆’、市工人文化宫等先后完工并投入使用,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市政府还规划建设了职教港等重大项目,城市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我们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街景变美了,市民素质提升了,道路交通顺畅了,私搭乱建减少了,流动摊贩不见了……”摄影爱好者王向彬用镜头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美丽蝶变。他说:“之前看到特别的场景就会拍下来,但常因有不文明的现象,拍出的照片总是不完美。现在到处都是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随便在哪里,都能拍出称心的照片。”

重建家园 奔向未来

2月21日,灵石县梁家墕乡泉则坪村周玉贵一家正聚在一起商量着开春的新打算。

“能够在新房里过春节,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周玉贵说,去年10月,他们家的窑洞因连续遭受强降雨而全部被冲垮,一家老小的生活陷入困境,什么时候能把房子修好,成了他们最揪心的事。

受灾后,市委、市政府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周玉贵所在的乡镇第一时间派专人对受损房屋进行技术鉴定,按照“一户一策、一事一议”的原则,为老周一家重新购置了一处新宅。没过多久,一家人就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家。周玉贵的妻子霍爱兰一个劲儿地拉着记者参观新房。

“你们看,这新房子既敞亮又暖和。”霍爱兰一边指着新房,一边高兴地说,等天气暖和了,在院子里再养几只羊、几只鸡,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修缮的是房屋,温暖的是民心。同样,祁县来远镇谷峪口村段灵凤一家,也在春节前搬进了新房。

“去年的强降雨,导致房屋不停地漏雨,房梁折断,顶棚下沉,屋子变成了危房,不能再住人。”当时,房屋修建成了这家人的“心病”。后来,看着新房一天天修起来到终于搬进新家,段灵凤脸上满是笑容。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百忙之中还来山西看望受灾群众,大家打心底里感到暖暖的。”段灵凤说,“党和政府就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虽然春节已过,但离谷峪口村不远的祁县来远镇来远村李忠育家,仍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李忠育家原先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脱贫。她家的房屋在去年强降雨中倒塌,祁县来远镇乡村干部积极为她申请灾后房屋重建项目补助,并联系施工队为她重建房子。李忠育说:“新房子干净、明亮、暖和,比老房子强多了,我从心底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