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和顺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稳住“搬”来的幸福

来源:晋中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3-26 浏览次数: 【字体:

16abac2d34cc4bdea6e288de5afddd7e.jpg

“以前在村里,我们两口子一年的总收入不到5000元。易地扶贫搬迁后,我在安置小区对面的扶贫工厂上班,老公在城里打工,两人一个月就能挣4000多元。”和顺县义兴镇湾里村村民陈瑞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7年5月,和顺县委、县政府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产发展空间不足、就医上学路程较远、人畜饮水条件困难、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的偏远村庄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摸底调查,经过全县上下五轮调查摸底,决定对未实施过移民搬迁的6个乡镇150人以下的41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整村搬迁。

2018年11月7日,位于和顺县城的康阜嘉园和梁余新苑2个安置小区正式落成,41个村1833户的4931位易地扶贫搬迁居民顺利按期入住。2个小区,44栋住宅楼中,医疗室、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商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小区里,童话梦境般的幼儿园、绿油油的大草坪、服务贴心的物业管理、投入运营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设备药品齐全的联村医疗室、有困难就帮的联村党支部……处处让人感到暖心惬意。像陈瑞花一样,人们的生活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而言,就业最关键。

当年搬迁当年增收,是和顺县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有力举措,为此,和顺县将后续产业发展融入县域产业发展大局,将产业培育与安置点建设作为有机整体联动打造,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实施了食用菌产业园和扶贫工厂两大后续产业工程,确保安置点规划到哪里,产业基地就建设到哪里。和顺县先后投资5500万元建设了122平方米标准食用菌种植大棚1600座,其中为有劳动能力的1466名搬迁对象每户建了一座。为解决搬迁劳力种菇没技术、难管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政府又指导在41个整村搬迁村组建了41个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股东成立公司,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对菌菇园区实行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搬迁群众以棚入股和在菌菇园区打工的方式,参与菌菇大棚生产运营,实现了入股分红和园区劳务双增收。经过3年发展,易地搬迁食用菌产业园已成为搬迁群众主要增收来源,也成为山西最大的易地搬迁后续菌菇产业园。2021年还实现了园区满负荷生产,400余名搬迁群众在菌菇大棚从事育种、采摘、管理等工作。松烟镇雪场村张丑林跟记者说:“现在我们下班了都不着急回家,都忙着学技术哩!”

确实如此,看着一车车运往全国各地的菌菇,来自同一乡镇的东坡村村民梁瑞忠就琢磨着自己创业。“明年想把大棚拿回来自己经营,用学到的技术自己干,少说也能挣好几万吧!”像梁瑞忠这样有创业想法的人,菌菇合作社里不在少数。来自义兴镇南沟村、下虎峪村的带头人已各自组建了菌菇园区劳务队,谋划着抱团发展……

在梁余新苑安置小区西面,缝纫机声响个不停。在投资2600万元建成的98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里,已有和衣顺裳、英明塑料、宏田嘉利等6家企业入驻,服装、刺绣、塑料、电器加工等512个就业岗位让323名搬迁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2至3万元。

近年来,和顺县认真落实“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培训制度,先后组织务工培训3000余人次,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原有土地上获得最大收益,和顺县通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搬迁村土地,托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在“放管服”上闯新路,既增加了搬迁群众的收入,又将搬迁群众从土地束缚上解放出来,大大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还将易地扶贫搬迁人员作为易返贫重点监测对象,由12个县直单位组成2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工作队,实施点对点帮扶,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今的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已成为和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整村搬迁到后续扶持,搬迁拔起了人们生活的根系,而在新建的安置社区里,人们又一点点地扎下了根系。生活在继续,且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滋有味、越来越有奔头。用梁瑞忠的话说,他们“从搬出来的生活里感受到了稳稳的幸福”。

压题图为和顺县康阜嘉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