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晋中概况>地形地貌>详细内容

地 貌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8 浏览次数: 【字体:

    基本特征

    晋中市位于太行山脉中段与太原盆地之间。山地、丘陵、平原皆备。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从东到西有太行山脉、沁潞高原、太岳山脉、太原盆地相间排列,成为地形基本格局。

    全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49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9%,高于全省山地所占比重;丘陵面积33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5%;平原面积25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6%,略低于全省平原所占比重。各县区市中,平原占各县区市总面积25%以上的有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5县区市。各地高低相差较大。东部太行山和东南部太岳山所处山地区海拔在1000米~2500米之间,最高处灵石县境内的太岳山脉主峰牛角鞍,海拔为2567米;中部丘陵区海拔在800米~1200米之间;西部汾河谷地所在平原区海拔多在800米以下,灵石县石桥村附近汾河出境处河滩,海拔仅574米,是全市最低处。

    地形单元

    太行山脉中段  绵延于昔阳、和顺、左权3县东部,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500米~1000米之间,山势南高北低,属中山。其中,左权县境内北天池,海拔2097米;和顺县境内阳曲山,海拔2059米;而昔阳县东部山地海拔多不超过1500米。山坡西缓东陡。东侧悬崖断壁处处可见,从华北平原西望十分雄伟,西侧向沁潞高原缓斜,许多支脉延入高原,构成高原上的山脉。沁潞高原北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脉以西、太岳山脉以东的广大范围内,包括榆社县全部,寿阳县大部,昔阳、和顺、左权3县西部和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等县区的东部。地势中间高南北低。中部是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1800米左右和相对高度500米~1000米的中山,其中以八赋岭为代表,是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分界处。北部寿阳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属寿阳——阳泉盆地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米~1500米之间。南部榆社县浊漳河谷地属武乡——襄垣盆地的北端,海拔在1500米以下。

    太岳山脉北段  主体部分在灵石、介休两县市东部,海拔2000米以上。西侧陡峻,气势雄伟,东侧缓缓降入沁潞高原,北部延伸入平遥、祁县、太谷3县东部,海拔降到1500米左右。北延伸部分与太行山脉相连,形成以八赋岭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山。太岳山脉北段主体部分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属高中山。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主要有灵石县境内的石膏山(2533米)、牛角鞍(2567米)和介休市境内的绵山(2405米)、天峻山(2009米)。

    太原盆地东南侧及韩侯岭台地  太原盆地东南侧主要在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西部及介休市西北部,为晋中市平原区,由洪积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组成。海拔700米~800米之间。地势从边缘向盆地中心缓缓倾斜,边缘地带由黄土台地丘陵过渡到山地区。介休市义棠镇以南包括灵石县中部和东部地带,是韩侯岭隆起台地区。除河谷地外,海拔均在1000米左右,将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隔开。由于韩侯岭的间歇性抬升,汾河不断下切,隆起地段形成六级阶地,并形成峡谷河段,还将地面分割成表面黄土覆盖的残塬或丘陵。

    地形成因

    燕山运动奠定了全市地形基本格局,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得到进一步的改造。境内地貌单元与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非常吻合,太行山脉、沁潞高原、太岳山脉分别在太行背斜、沁潞向斜和霍山背斜的基础上发育而成。喜马拉雅运动在山西主要表现为断块式的垂直升降运动。随着整个山西高原的拱曲上升,使拱曲轴部派生张应力,形成一系列正断层,产生了大断裂盆地。太原盆地也在这一时期形成,盆地东缘的太谷大断层是控制盆地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构造之一。韩侯岭则为太原盆地南端相对隆起的地块,将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隔开。盆地以东则强烈抬升为高中山和中山。

    岩石的组成对地貌的形成也有深刻影响。太岳山、太行山多由比较坚硬的片麻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组成,抗侵蚀能力较强,形成高峻的山地,多陡崖峭壁。沁潞高原上多覆盖砂页岩及煤系地层,抗侵蚀能力较差,形成山体多浑圆状,沟谷较开阔且缓坡居多的地形;遇厚层砂岩出处,则形成相对高峻的山峰;黄土及其他松散岩类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流水作用强烈,地面十分破碎。

    全市外营力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物理风化及重力崩落等作用,其中尤以流水作用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