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故事>详细内容

陈维屏重修大同寺

来源:史志院 发布时间:2017-09-12 浏览次数: 【字体: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秋天,江苏进士陈维屏千里迢迢由江苏到河南,又从河南北渡黄河,前往山西。

当船行至河中时,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眼看一叶孤舟就要被恶浪掀翻。陈维屏蹲缩在船舱之中,向前望一眼茫茫北岸,又回首看一番遥遥来路,心知性命难保,不禁仰天长叹:“想我陈维屏十年寒窗,劳心苦志,方得今天报效国家之缘。没想到,今日之下,却要葬身于这黄河之水了!”船上其它的人也哆哆嗦嗦,又哭又叫,不知该如何是好。正在此时,船前忽有一道祥光掠过,一个身着红色袈裟的老和尚凌空飘然而至,双脚定定地站在船头,双手合十,朗声道:“阿弥陀佛。施主休要惊慌,待老衲渡尔等过河。”说也奇怪,虽然小船周围仍是恶浪淘天,可颠簸不定的小船却忽然平稳下来了。船家一看,赶忙就向着对岸死使摇橹,工夫不大,小船便平平安安地靠岸了。

一伙人下得船来,惊魂未定,赶忙就先去叩谢搭救他们的老和尚。陈维屏也向老和尚深施一礼,然后问道:“请问老师傅宝刹何方?来日有缘,定登门拜访。”老和尚微微一笑,道:“天下第十八塔之所在,榆社大同寺是也。”言罢,便飘然而去,霎时已不见踪影。

众人又议论一番,方纷纷散去,各奔东西。惟有陈维屏站在原地,望着老和尚离去的方向,恍恍惚惚,惊讶不已。原来,陈维屏此去山西,正是要到榆社就任知县之职!

数日后,陈维屏到达榆社。下车伊始,待把县衙内一应公务稍作安顿之后,便向衙门里的人问起榆社的大同寺在哪里,准备好好地去答谢一番救命恩人。谁知,那么多公差,竟没有一个人知道大同寺在哪里,有的人甚至干脆告诉他根本就没听说过榆社有什么大同寺。陈维屏感到很奇怪,就出了县衙亲自去向市井街巷的老者打听。可是,又问了那么多人,还是只有摇头没有点头的。陈维屏失望了,心说也许那老和尚说的那个榆社,并不是这个榆社。可想了半天,他也想不出哪里还有个榆社。

陈维屏索性把这事先放下了。

转眼月余,天气渐渐冷了。有一天,陈维屏脱下官服,出了县衙,向城东而行,想去慕名已久的文峰塔下一游。就在他刚刚出了城东门时,忽然看到松柏掩映的东南一隅,隐隐有一段红墙露出。陈维屏心中一动,赶忙就向那边走去。待走到跟前,竟是一处杂草丛生、满目荒凉的破旧寺院。说是寺院,院墙早已倒塌,院里也看不到一座完整的庙宇,只是在一株粗壮的松树后面,隐隐有一尊高高的砖塔。陈维屏刚才还激动的心情,立马又失望了。这时,断墙边正好有个老农挑着一捆秸秆过来,他便指了指寺院顺口问道:“老人家,这是个什么地方啊?”老农道:“大寺圪瘩。”“大寺圪瘩?怎么叫这名字啊?”老农也不知道他就是县太爷,听口音只知他是外地人,便说:“榆社人叫这高地方就是圪瘩。这里原先有个大同寺,俺们就把这儿叫成大寺圪瘩了。”陈维屏一听:“什么什么?你是说这里边就是大同寺?真是大同寺?”老汉脸一板,“看你说的,咱祖祖辈辈就住在这大寺圪瘩上,这还会有错?”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陈维屏一阵欣喜,谢过老农,赶忙就进了寺院。但里边几乎是空空如也,除了那座砖塔(当时他并不知道,此塔正是名播佛界的天下第十八塔——榆社大同寺舍利塔),就是一尊无遮无拦的佛像了。陈维屏走到佛像跟前,围着转了一圈,发现它早已满身疮夷,背上还有一个拳头大小的破洞。出于好奇,他把头轻轻凑过去,可里边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到。他又侧过身子,把一只耳朵贴过去,忽然,“哗哗”,里边猛地就响起了一阵惊涛骇浪之声。这一响,立刻就把他的整个身心拉回了不久之前的黄河历险!陈维屏猛地一惊,赶紧就直起身子,转到佛像前边来看。没想到,这一看,又是一惊。原来佛像的五官容颜,竟然和搭救他的那个老和尚一模一样!

至此,陈维屏方明白过来,敢情那黄河上的历险奇遇,就是大同寺的佛在点化他呢!

此后,陈维屏便立即着手筹措资金,重修大同寺。经过二年多的艰辛奔忙,终使佛门胜景重放祥光瑞气,千年宝刹又见香火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