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人物>详细内容

胡 光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8 浏览次数: 【字体:

胡  光

    胡光(1917~1941),原名胡殿基,太谷县贯家堡村人。生于商人兼地主家庭。少时勤奋好学,民国21年(1932)考入太谷铭贤学校初中部。升入高中后,常与进步同学来往,并利用节假日回村的机会,在群众中秘密宣传革命思想。民国26年(1937)8月,加入进步学生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深入城乡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对敌。10月,随铭贤学校师生南迁。到陕西西安后,北上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

    民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秘书科科长。次年调任榆(次)太(谷)(同蒲)路西抗日政府联合办事处主任,化名杜子和隐蔽在徐沟县大常镇,公开身份是一杂货铺掌柜。利用经商之便,走访附近各村进步小学教员及社会青年,发展党的组织,创办演武村学校地下印刷所,在五、六区的大部分村庄建立游击小组,以秘密和公开方式相结合,保护村民利益,打击日军“以战养战”、“以华制华”阴谋,发动群众开展反抢粮、反抓丁、反种鸦片等斗争。民国29年(1940),榆(次)太(谷)路西县委成立,任书记。8月,带领县区级干部及基干队,配合“百团大战”,开展敌占区群众工作。民国30年(1941)2月,在逯村(今属榆次)护送新四军干部17人,完成经榆次转赴延安的任务。当年全县为八路军征集新兵200名。组织30余人的武装基干队,在同蒲铁路沿线活动,破坏敌人交通,开展武装对敌斗争。与县长吕惠民、公安局局长吕子兴等采取化装、分散、隐蔽的办法,机智勇敢地护送新四军干部50余人安全渡过汾河,转赴延安,得到新四军领导的表扬,获赠德国造手枪一枝。民国30年(1941)5月22日晚,带病在榆次逯村召开县区干部会议部署工作。翌日晨,发现村口有6个日伪军正对携带重要文件的县长吕惠民搜身。千钧一发之际,为营救同志、保护机密,果断举枪向敌人射击,把敌人引向自己转移的方向。转移中向追赶之敌勇敢还击,辗转20多华里,激战过程中腹部中弹,匍匐在地。危急时刻,坚贞不屈,拒不作敌俘虏,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