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人物>详细内容

李勇争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8 浏览次数: 【字体:

李勇争

    李勇争(1915~1941),原名李云桢,寿阳县尹灵芝镇李家沟村人。幼年家境贫寒。20世纪30年代初,随兄长到太原兵工厂做工。七七事变后,参加阳泉工人抗日自卫队。民国26年(1937)11月,在八路军盂(县)平(定)阳(曲)寿(阳)战地工作团领导下,参与寿阳路北抗日县政府的组建工作,担任青年救国会主任。12月在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发起的围攻中,随政府辗转盂县境内。次年2月,组成中共盂寿工委。与工委书记吕善昌密切团结,协同战斗,由西堙经常深入寿阳境内开辟工作,深得人民爱戴。不久,调晋察冀边区四分区党校学习,后任中共盂县中心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民国30年(1941)4月,日军加强对根据地的封锁和“蚕食”,形势十分严重。中共寿(阳)东八、九、十联合区委遭到破坏,县委书记刘金垒牺牲。为了扭转日趋恶化的形势,由中共晋察冀二地委委派担任县委书记,重新开辟寿阳(路北)地区的工作。主持召开中共寿阳县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百团大战”以来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认识民主建政和实行“三三制”政策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全县人民抗击日军和锄奸反霸、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性。与新任县委组织部长蒋玉忠等,组建200多人的寿阳基干游击队,在日伪军统治薄弱的太安驿、平头一带,分化瓦解伪军,伺机歼灭日伪特务。在日伪统治较强的黄丹沟以东地区,埋地雷、毁铁路、割电线、散传单,扩大游击活动范围。经过几个月的武装斗争,形势逐渐好转,为主力部队开展反“扫荡”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带领县委干部走遍整个风神山,整顿支部,配备干部,到民国30年(1941)7月,基层党组织恢复到66个,党员发展到515人。很快形成了北靠清平河,南至要罗山,以风神山为中心的风神山抗日根据地;以北神山为中心,集中分布在平头、沟北一带的北神山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5日,日伪军对北神山和风神山根据地进行扫荡。李勇争正带领中共寿阳县委、县政府和青救会干部在小王强村开展工作,接到日伪军偷袭的情报,立即组织群众疏散。在转移到莲花池村时,与日伪军遭遇,蒋玉忠在战斗中牺牲,李勇争也负伤被俘,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