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人物>详细内容

何 云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9 浏览次数: 【字体:

何 云

    何云(1910~1942),原名朱士乔,浙江省上虞人。

    从小颖悟好学。民国14年(1925)杭州师范毕业,入上海复旦大学。民国18年(1929),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经济学,因家贫乏资,兼任日本华侨小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愤然回国。民国21年(1932)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并担任抗日武装自卫会秘书、国民御侮自救会宣传部部长。期间,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从事反帝宣传工作,并编辑《中国论坛》杂志,旋又参与宋庆龄、何香凝领导的民族解放大同盟。民国22年(1933)在沪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在狱中继续进行斗争,坚持自学德文和世界语。民国26年(1937)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获释。先到南京编辑《金陵日报》,不久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民国27年(1938)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在晋东南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担任社长、总编辑。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不畏艰险,与报社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包围、袭击,坚持报纸的不间断出版。曾受聘《抗战生活》半月刊,任常务编委。中国记者总会北方办事处成立,任代理主任。民国29年(1940)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关家垴歼灭战打响后,何云与副总编辑陈克寒带领记者,背着油印机,跟随前总指挥部,日夜战斗在火线上,边采访,边刻印,边发行,从未中断报道。    

    民国30年(1941)冬日军调动三十六师团和第四、第九混成旅团各一部共约5000余兵力,向八路军在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发起进攻,报社奉命埋藏机器,“坚壁”资财,背起“报馆”打游击。把事先做好的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用牲口驮着,率领工人和编辑人员,荷枪实弹,一面与敌人转山头周旋,一面设法印报。尽管环境险恶,炮火连天,但华北《新华日报》一直坚持出版,及时把国内外重大新闻飞传各地。同年,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成立,当选为参议员,为华北抗日根据地文化界的领导者之一。

    为发展新闻事业,倾注其全部精力,先后帮助和支持《中国人》周刊、《抗战生活》、《华北文艺》、《敌伪动态》、《华北文化》、《文艺增刊》和中共北方局的《党的生活》、八路军总部的《前线》等报刊的出版和发行工作,联系和培养了几千名工农兵通讯员,壮大了新闻出版队伍。同时还印行了45万册社会科学方面的读物和马恩列斯毛的名著,以及抗日根据地学校的教科书。

    民国31年(1942)5月日军“扫荡”太行山腹心地区,率领报社人员,随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向外转移。5月28日在突围战中,于辽县(左权县)羊角村附近中弹牺牲,时年32岁。同年9月4日,杨尚昆在《新华日报》(华北版)撰文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