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人物>详细内容

侯外庐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9 浏览次数: 【字体:

侯外庐

    侯外庐(1903~1987),又名兆凤、玉枢,平遥县西王智村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民国11年(1922),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民国13年(1924),结识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思想信仰转向马克思主义。民国16年(1927),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次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1930)回国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任教,并加入左翼教师联合会。

    民国23年(1934),侯外庐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出版。民国25年(1936),在中国首次翻译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全译本。抗日战争时期,在周恩来领导下担任《中苏文化》杂志主编,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撰写大量文章。同时还参加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的活动。20世纪40年代,陆续完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苏联历史学界诸论争解答》等论著,从而确立他在中国史学界、思想界的权威性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上海、香港主编《文汇报》副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民主进步、反对自由主义的文章。民国37年(1948),到东北解放区工作。1949年,在北平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1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世纪50年代末,侯外庐与他人合著的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出版,标志着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也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侯外庐遭到林彪、“四人帮”集团的残酷迫害,身体致残,学术研究几乎中断。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学术生命又焕发了青春,著有《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纲》、《宋明理学史》和自传《韧的追求》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