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人物>详细内容

张友渔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9 浏览次数: 【字体:

张友渔

    张友渔(1899~1992),原名张象鼎,字有仪,笔名友彝、若愚等,灵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著名法学家、新闻学家及国际问题专家。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出生在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张映南为清末秀才。两岁丧母,自幼随父读书,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民国7年(1918),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被选为校学生会会长、省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创办《共鸣》刊物,还为多种报刊撰稿,抨击封建思想,宣传爱国主义。民国12年(1923),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同时担任太原《并州新报》、北京《世界日报》、上海《申报》和汉口《中山日报》等多家报刊的驻京记者或特约撰稿人。 

    民国16年(1927)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奉党组织指示赴天津,以天津市政府新闻科长身份做地下工作。民国18年(1929),参与营救出薄一波等30余名被关押在天津“临时自新院”的中共党员和干部。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以《世界日报》主笔、燕京大学教授和民国大学新闻系主任的身份从事统战工作。民国23年(1934)赴太原,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以左派教授的身份为阎锡山讲学。民国25年(1936)6月重返北平,任中共华北联络局北平小组负责人,成立新启蒙学会,创办《时代文化》刊物,宣传民主抗日主张和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赴山东、重庆、成都做韩复榘、程潜、李宗仁、石友三、李济琛、刘文辉等国民党高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期间,还担任救国会的领导工作和《时事新报》、《华商报》主笔,团结各界爱国人士,宣传民主自由,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同时成立了宪政促进会,出版《中国宪政论》、《法与宪法》、《民主与宪法》等论著,推动民主宪政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国共谈判中共代表团顾问,中共南方局统战委员会政治组负责人,《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社长,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城工部领导小组成员,晋察冀边区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秘书长等职,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民国38年(1949)后,任北京市副市长。1954年参加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8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党组成员兼法学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中国政法学会副会长,领导编辑《法学研究》。“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的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错误地遭批判和揪斗抄家,被隔离软禁长达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予平反,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兼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宪法学协会执行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顾问等职。晚年,整理出版了《宪政论丛》、《关于体制改革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若干问题》、《学习新宪法》等论著,参与主编了《辞海·法学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等工具书。1992年2月26日,因心脏病复发于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