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人物>详细内容

白居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9 浏览次数: 【字体: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阳邑(今太谷县),白建之后裔。曾祖白温移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祖父白鍠、父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宦游各地,做过县令、州别驾一类小官。白鍠长于五言诗,有诗集传世;白季庚为官清廉,多有政绩。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属河南省)。母陈夫人粗通诗书,"亲执诗书,昼夜教导"。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从祖弟白敏中均及进士第。
  幼年跟随父亲在中原一带度过,正遇上叛军作乱,十一、二岁以后避居越中。十六岁北返长安,曾以诗文投谒当时名土顾况,很受赞扬。十七、八岁时,写出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二十九岁在长安进士及第,三十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及第后授周至(今陕西)县尉。撰写《长恨歌》和《观刈麦》等名作。三十六岁入朝为翰林学士,拜左拾遗。这一时期,意气风发,赋诗撰文,上书献策,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新乐府》五十首和十首《秦中吟》中的某些诗篇作于此时。积极参与朝政,直言不讳,得罪了一批权贵。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秋写出著名的《琵琶行》。后又相继出任忠州(四川)、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被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同年冬,自己编定《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凡2191首作品(诗与文),并制序。敬宗宝历元年(825),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体弱多病,遂告假休官,56岁回到洛阳。此后虽一度入朝作秘书监,一因年老多病,二因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不愿介入,请求退休。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闲官)分司东都,回到洛阳。七十一岁,以刑部尚书致仕。七十五岁病逝于洛阳,追赠尚书左仆射。
  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会昌五年(845),即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由于五本分藏,诗文基本得以保存。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南宋绍兴年间刻印的七十一卷本《白香山诗集》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是近年来较重要的笺校本。
  白居易的思想杂糅儒、道、释。四十二岁贬江州前,以儒家为主导,积极入世,有"兼善天下"之志;此后,以道、释为主导,"知足",“信命",求适意,"独善其身"成为生活信条。后半生做官信奉两条原则:不作京官(不介入朝廷党争);无为而治(半官半隐)。最终皈依佛门。前半生的文学主张很著名。《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寄唐生》诗云:"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另一方面,也主张文学要吟咏性情,愉悦心意。第一次编《白氏长庆集》时,把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等)、闲适诗(如)、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杂律诗。前三类皆古体,近体皆入第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