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人物>详细内容

孙 盛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9 浏览次数: 【字体:

孙  盛

    孙盛(约308~379,一说约320~391),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平遥县)人,西晋文学家孙楚之孙。十岁随家族渡江,客居江东。从小嗜学,博学善思。初任著作佐郎、浏阳县令,后为安西将军府咨议参军。东晋永和元年(345),随桓温伐蜀,以功赐爵怀安县侯。后以平洛阳功,晋封吴昌县侯,擢长沙太守。衡山原有“神槎”,人传“向神灵祈祷,无不应验”。上任后,立即下命将神槎砍掉。累迁秘书监、给事中。为著名史学家,著有《魏氏春秋》20卷,《晋阳秋》2卷,文集10卷。世评《晋阳秋》为“良史”,“词直而理正”。其中,太和四年(369)桓温兵败枋头事被如实记录。桓温读后大怒,威胁其子:“枋头战役的确是失败了,但也不至于像你父亲说的那样严重吧!如果这部史书传开去,你们家族可有后患了!”诸子闻言大惧,泣于父前请求改史稿,拒不改稿,坚持如实书史。其子只得私自做删改。然其先已将原稿寄与前燕主慕容俊,使《晋阳秋》得如实流传。

    当时佛教盛行,孙盛不畏压力,坚持同“神不灭论”进行论战。有一佛徒著《更生论》,宣扬形神一元论。孙盛撰文驳斥道:“人体既已像粉一样散开,人的知觉也就随之消灭”,“变化为其他物体,其他物体也都会是这样”(《广弘明集答罗君章书》)。据《晋书·孙盛传》和《世说新语》载:著《易象妙于见形论》与医卜等书。擅长辩论,殷浩为东晋名盛一时的清谈家,一次双方辩论,饭冷复热四次,直到天黑,殷浩都无法取胜。孙盛遂以善辩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