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故事>详细内容

介子推的传说

来源:史志院 发布时间:2017-09-11 浏览次数: 【字体:

    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人。晋献公在位时,听信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又加害申生的异母弟公子重耳。重耳在赵衰及介子推等一帮从臣的护卫下,出亡在外,周游列国。

    他们走了一年又一年,投奔过许多国家,有的因惧怕晋国问罪,不敢收留;有的国家因国力弱小,无力帮他们复国。在此情况下,他的随从中也有人动了邪念。一天晚上,掌管库藏的人将他们所带的行李资财裹挟而去,害的一帮人无钱买食,无衣御寒。好不容易走到卫国首都,谁料卫国国君不允进城,只好绕城而过。途经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北),遇见一伙农夫在田间吃饭,从者狐偃上前求食,农夫乃戏赠土块取乐。又走十几里,大家再也无力行走,便在一棵树下休息。其中,重耳累得躺在从者的膝盖上睡觉,一些人以采集野果野菜充饥。看到这种情形,介子推想,吾等忍侮在外,就是为了保重耳将来返回晋国,削平内乱,重振朝纲,他要是饿死了,晋国也就无望了。于是他避开众人,用刀子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熬成肉汤。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一再向介子推表示,永远不会忘记他“割股奉君”的一片忠心。

    19个年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继任王位,是为晋文公,并开始大赏功臣。介子推和从亡者只朝贺过文公一次,他看见赵衰等人居功自傲,贪心不足,便假托有病,闭门不出。后又携母隐居绵上(今介休绵山),以砍柴、种地为生,生活虽清苦,但始终不提自己享受俸禄的事情。此事使知情者十分气愤,便书写讽刺诗贴于宫门:“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看了榜文后,捶胸顿足,后悔莫及,立即将介子推的原有邻居拘捕,问出介子推去向,然后带领随从人员来到绵山,请介子推出来受赏。但寻找数日,不见介子推母子踪影,有人便献计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如放火烧山,他定会携母出山避火。”文公一听有道理,便下令烧山。大火一连烧了3天3夜,介子推仍坚持不出。起初,他背着老母避火,后来实在跑不动了,便和老母相互拥抱,在一棵大树下被活活烧死。至今在绵山介子推祠前,还留有相互抱在一起的两棵古柏树,人们传说这就是介子推母子被烧死的地方,两棵古柏就是其母子化身,人们恭敬地称之为“子母柏”。

    晋文公找到了介子推母子被烧焦的骸骨,更是百感交加,哀叹不已,遂命来人将其母子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祭祀,并将环山之田作为祠田,让附近农民负责岁祀。同时,还将绵山改为介山,将绵上县改为介休县,意在纪念介子推在此休息(死去),这也是今天介休县的来历。

    文公焚山之日,正是农历三月五日清明节,晋国人民敬仰介子推“终不言禄”的高风亮节,又痛心他被大火烧死,所以每年农历三月,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做饭,甘愿冷食1月。后来减至3日,后又减至1日,最后便确定每年冬至以后第一百零五天(即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又称禁烟节或禁火节,千百年来,辗转传习,终于成为全国八小节之一(也有地方称为“过一百五”)。

    再是晋文公处理完介子推的后事之后,心中还是怏怏不乐,思绪万千。因此,临回时他让来人把烧过的树木带回绛都,找人做成木屐(鞋),穿在脚上,表示要和患难与共的介子推相依相伴,并且每次俯视木屐时,都要发出“悲乎足下”的感叹。从此以后,世人便把自己最亲密、最尊敬的朋友称之为“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