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人物>详细内容

马 鑫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9 浏览次数: 【字体:

马 鑫

    马鑫(1877~1957),原名马膺桂,化名王新,字馨山,号馥昂,介休县(今介休市)张良村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山西农林学堂,在介休县第一高级小学任教。民国11年(1922)到太原,与亲友合资创办《晋商日报》,后又重返乡里潜心教育事业。民国13年(1924),参与编纂《介休县志》,并任协理。五卅运动期间,担任介休县教育会会长兼一高校长,多次组织发动师生上街演讲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民国16年(1927),先后担任第二高级小学及女子第二高级小学校长。在教学过程中,除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竭力灌输救国救民道理,鼓励青少年“做开风气之先者,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并常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支持儿子马达在张良村组建农民协会,并协助开展工作,因而深受全校师生爱戴。

    民国27年(1938),日军占领介休县城后,回到张良小学,担任抗日教员,自编教材进行抗日宣传,并将儿子、孙子送到抗日战场。伪县长郭成基几次请他入城任教,均被拒绝。

    民国35年(1946)3月,当选为太岳区参议员,赴河北邯郸出席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第二次会议,后又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和华北人民政府代表。曾与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时任大学校长)进行会晤,提出愿将祖辈珍藏的三窑洞书籍、文物等捐赠北方大学。但由于战乱,未能及时运走,直到民国38年(1949)仲夏经过重新整理,才把战后所剩二千八百余册(件)古书、文物等捐赠山西省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就职于山西省教育厅、省图书博物馆、省文史研究馆,任山西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届委员,为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