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政府门户网站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JZ00100-4-2011-01572 发布单位: 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07-03-29 所属主题: 发展规划

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七)

发布时间:2007-03-29 浏览次数: 【字体:

构建和谐晋中是我市长期的发展战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长期任务。“十一五”期间要以扩大城乡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保障公共安全,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初步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全有序、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一、激活就业服务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拓宽就业渠道

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继续完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积极发展旅游、文化、轻工、纺织、食品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整体就业容量。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动力培训体系,努力扩大劳务输出,推动地区间劳务合作;加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2、强化就业服务

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所有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加强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手段,加强培训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整合力度,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加大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针对不同的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4050”下岗失业人员,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争取到2010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健全收入调节机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1、健全收入调节机制

继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注重社会公平,特别关注社会成员就业机会均等和分配过程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着力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收益分配,推动资源型产业外部成本内部化,避免收益分配过度集中。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与激励机制相对应的经营者收入分配机制和企业内部工资分配调节机制。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和服务社会化,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建立市级调济金制度。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逐步扩大失业、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2010年,农村特困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市城乡全部实现大病医疗救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万人以上,基金征缴达6.8亿元,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4万人、30万人和15万人;实现各险种收支状况基本稳定、统筹层次不断提高、保障作用明显。

3、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使用机制

多渠道筹资、统一管理。增加财政社保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保基金,做实个人帐户。社会保障基金由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预算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利用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安全有效的长期投资,促其保值增值。强化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各项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全市社会保障工作。对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形成社会保障基金有效筹集和使用的机制。

4、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和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社会互助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十一五”末全市住房公积金归集额达到12亿元,覆盖率达到65%,个人住房贷款率达到25%。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法律援助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残疾人、经济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平等的法律保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关心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完善优抚保障机制,架构四级福利服务网络,建成市有社会福利中心、县有福利院,城市社区有站点、农村乡镇有敬老院的完善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体系,广泛覆盖全市老年人、孤儿、残疾人和有特殊困难的社会福利对象,进一步推进福利社会化进程,提高社会福利整体水平。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福利事业,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三、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构建公共安全体系

“十一五”期间,加强政府对公共安全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社会矛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防震减灾等方面的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保障安全的规章制度和应急机制。

1、理顺利益关系,妥善解决矛盾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适应。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处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解决好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处理机制,发展民间仲裁机构,形成人民调解、民间仲裁与司法审判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纠纷解决途径的选择性需求。

2、深入开展“平安晋中”创建活动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构建社区、社会面、内部单位、行政区域边界地区治安防控四张网,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治安防控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性犯罪、经济犯罪和盗窃、抢劫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完善反邪教、反恐怖工作机制。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强化流动人口管理,进一步抓好公共娱乐场所的整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犯罪。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以煤炭行业为重点,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督、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全面实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严格高危行业安全准入,实现本质安全。严厉打击煤炭领域官商勾结,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全面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强化交通安全执法。加强危险化学品储运、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人口密集场所、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气象、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做好防震、防汛、消防和采煤沉陷治理等减灾工作。

4、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和社会动员机制,健全分级响应指挥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升救灾救济能力。坚持和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建立物资储备、监测评估为框架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增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使被动救灾向自觉防灾、主动抗灾和积极减灾转变。

四、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学习型社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

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积极解决好城市低收入群众的的子女上学问题。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解决好免除农村中小学校学杂费后学校经费紧张的问题,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11个县(区、市)达到“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建设县”的要求,并使5个县达到国内教育发展先进水平。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搞好困难学生救助工作,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全部取消“单师校”和三级复式学校,取消三轨以下的初中学校。加强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改建、扩建、新建240所高标准的乡村寄宿小学,使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学生一样的教育。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证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优质高中教育。把提高普及程度与提高教育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高中教育布局更加优化,结构更加合理。到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加强示范高中建设,建成市级示范高中12所,省级示范高中8所,国家级示范高中3所。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本土化、技能型人才。积极调整现有中等职业教育结构,采取支持性价格政策,扶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每县办好一所达国家级重点或省部级重点标准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相当,全市11个县(区、市)达到省科教兴县标准,80%的乡镇达到省科教兴乡标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营造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完成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建设;鼓励晋中卫校在与山西医科大学联合办学的同时,做好独立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工作;支持山西农业大学、晋中学院发挥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问题,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拓宽教育融资渠道。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社区教育体系,搞好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实施“人才支撑”战略,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创新机制和优化环境为关键,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高级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着力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城市管理人才、市场经营人才,有效盘活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人才增量,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创新能力。

积极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三百”工程,一是抓好百名企业家培育工程,完善企业家选聘、激励、约束和保护机制,加强对企业家市场经济、产业政策、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促进企业家拓展视野,更新知识,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二是开展百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针对我市产业技工短缺、农民工就业技能差的现状,以晋中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建设全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大力发展针对性强的产业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三是建立百名外辅专家合作工程。重点引入党政管理、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顾问,采取挂职外聘、咨询、顾问、培训等方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建设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人才进入市场,持续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立足晋中市情和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和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对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加强人才和智力引进,积极引进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的户口、创业环境、激励机制等问题,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五、深化卫生事业改革,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以市县级综合医院为主导,整合城市医疗资源,发展专科医院和民营医院,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推进村级卫生组织建设,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巩固和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覆盖全市农村居民。基本建立起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争取到2010年,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每千人病床数达到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5人。医学科技总体水平在“十一五”期末进入全省前列。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体制完善,职能明确,功能齐全,运转高效,信息畅通,整体联动的要求,建立灵敏高效的紧急救援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市、县、乡三级应急机制,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增加检验监测设备的投入。加强结核病、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完善慢性病防治监测网络。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到2010年,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2000年下降20%,孕产妇死亡率比2000年下降25%。加强食品、公共卫生的监测,重点抓好农村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到2010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8%

3、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管理法制化,资源配置科学化,卫生服务优质化,强化医疗卫生的行业管理,建立公正、透明、有序的卫生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及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工作的保障机制,确保全市人民的卫生健康、安全。注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基本建立起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人才队伍和卫生监督体系。全面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性卫生的监督,加大对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等扰乱正常医疗服务秩序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市场,为全市人民的健康做好卫生监督保障工作。

六、发展特色文化事业,构建文化服务体系

晋中是晋商文化的精髓地带,要树立大文化理念,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产业化,提高城市群建设的文化竞争力。

1、强化特色文化建设

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群建设、文化旅游区建设相融合,统筹规划,总体推进。平川六县(区、市)要重点抓好晋商文化资源的挖掘,合理开发,整合利用,增强民俗文化与晋商旅游的融合,提升文化旅游品位,促进晋商文化旅游的国际化、品牌化。要依托区位优势,重视文化广场、主题公园、娱乐中心、图书馆、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基础建设,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业、文物博物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加快文化艺术长廊建设,以文化特色建设华北地区最具魅力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东山五县要把山水风光、生态保护、红色旅游与乡土文化艺术相结合,建设绿色太行风光、红色文化基地,打造小花戏、祁太秧歌、剪纸艺术为重点的乡土文化品牌。

2、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以丰富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形成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十馆百站千室”工程,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力争达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积极扶持农村民办文化事业,促进农村民办文化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农村文化网络的新格局,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和文化功能。

3、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规范文化市场秩序,鼓励扶持民办文化,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逐步形成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市场环境。

七、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到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315万左右,“十一五”期间人口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0.36‰,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加强计生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全市新建计划生育中心服务所42个。

逐步延缓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老化的进程,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期做好充分准备。弘扬敬老风尚,营造爱老助老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进一步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健康的老龄化。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全市人民体质为目标,提高全民体育意识和体育参与率。深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十一五”末,力争使全市投入体育健身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0%,形成较完备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以全面完善市体育中心各项设施为龙头,市、县两级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体育场馆设施,乡(镇)村和社区规划建设中要注重体育健身场所的配套,基本形成能够满足城乡群众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体系。到2010年,全市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由目前的0.98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

加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增加财政投入,形成以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力量参与的保护体制。建立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地方、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博物馆协调发展的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平遥古城保护为切入点,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完成晋中市博物馆建设。

积极拓展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期间,全市有线电视总户数达到5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0万户,力争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有线电视,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99.5%

按照“全面防御、突出重点”的防震减灾发展方针,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全面提升城乡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重视测绘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测绘仪器设备,丰富和开发利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加强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发展档案事业。建设晋中市档案馆,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

做好史志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史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出版《晋中史志》,完成县(区、市)级志书的续修工作。

【打印正文】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