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政府门户网站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jz-zfbgs-2023-00495 发布日期: 2023-10-17
文 号: 市政发〔2023〕50号 发布单位: 市政府办公室
相关解读:

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晋中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4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0-17 浏览次数: 【字体:

市政发〔2023〕50号

各县(区、市)人民政府,晋中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晋中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晋中市“十四五”新产品规划》《晋中市“十四五”新兴产业规划》《晋中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晋中市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晋中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未来产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装备、生物技术等与工业技术交叉融合为驱动,显著带动技术融合创新、产业深度变革、生产力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未来产业是以重大创新成果或颠覆性技术及其产业化形成的新产品、新业态,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未来产业引领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能够培育发展产业新动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为加快推动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增长新动能,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重点培育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现代煤化工、现代食品、现代物流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聚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新兴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未来产业的产生、形成,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创新环境显著改善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政府引导扶持、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产业技术联盟等方式,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协同攻关和新技术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计划信息管理平台。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强化企业创新普惠性财税政策等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落实。大力推动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2.创新驱动作用明显

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实施重大创新行动。以转型牵动,重大项目拉动战略为引领,提升技术化建设层级,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全市以吉利汽车、晋能光伏、广誉远生物、海玉园功能食品等为重点,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开发新工艺、新产品,促进成果转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为重点,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全市科技投入增长,调结构驱动作用明显,成为新常态下新技术发展的新动力。

3.新兴产业优势初现

以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引领我市和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属于省级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着眼“三农”长远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全省尚属首次。晋中国家农高区着眼于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功能农业与高技术产业化为两大核心功能,建设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核心,吸引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农业样板区、示范区。

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包括吉利汽车晋中生产基地、吉利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项目等重点项目的落地建成投产,加速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

以广生胶囊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崛起。山西广生胶囊有限公司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全球单体产能最大、全球品类规格最全的胶囊专业制造企业,主要品种包括明胶胶囊、鱼胶胶囊、肠溶明胶胶囊、羟丙甲纤维素胶囊及普鲁兰胶囊,产品出口北美、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现代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健康、食品等领域,已经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

4.开发区为载体的“1+10”产业联合体效益初显

到2020年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1家,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以下简称晋中开发区)集聚引领效应凸显。晋中开发区在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等方面作用显著。

5.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制定出台《晋中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办法》,以“一枚印章管审批”为主要举措,全力打造“多快好省优”营商环境晋中品牌,2019年全国41个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居21位;2020年我市政务服务典型案例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

(二)面临形势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晋中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我市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转型攻关期,也处于未来产业加速培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未来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制高点向探索人类自身、地球、宇宙等未知世界以及深海、太空、极地等领域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球互联网和制造业巨头企业紧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虚拟现实、区块链、增材制造、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加快实施技术、产业、战略“三位一体”和“软硬”融合发展。未来产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影响未来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2.未来产业成为我国布局的新战略

我国正加快部署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3.未来产业打造我省转型的新引擎

我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先后建成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创建了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重大创新平台,集聚了集成电路、碳纤维、新型半导体材料、光伏材料等一批国内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创新成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区域经济地理格局调整,为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市位于太原—晋中盆地,是以五大盆地为框架区域发展格局的天然交通枢纽和太原市城市拓展发展空间的优先区域。转型综改、国家农高区建设、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三块金字招牌”潜力巨大,“四个百里”重大工程、“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打开了高质量发展新天地,山西智创城4号、晋中国家农高区创新孵化中心等搭建了创新驱动大引擎。

5.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

近年来,以转型融合发展为特征,我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以传统优势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共同支撑,服务业、信息经济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未来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较大,城市综合竞争力仍有待提升,在与国内发达地区对资源、产业、人才等要素竞争中将面临严峻挑战;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核心技术、产业协同等方面基础较差;产业规划布局方面,未来产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尚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产业规划的引领、引导效应;产业化发展方面,总体规模不大,细分行业领军型企业缺乏,产业链上下游未形成配套,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不足;创新能力方面,部分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但整体上代表新技术领域的高端产品或者服务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产业化进程有待提升;部分产业领域创新人才缺口较大,未能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人才集聚中的积极作用;政策扶持方面,市级层面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发展战略方面,需提高战略定位,增强未来产业意识,营造培育未来产业的发展环境,瞄准方向、精心布局、精准施策。

二、发展思路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思路,推动我市找准定位,选择好发展未来产业的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深化地区间分工合作,融入国内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形成晋中特色。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要求,用新理念探索新模式、以新作为蹚出新路子,聚焦“六新”突破,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抓手,以加快未来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未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构筑技术、产业、应用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环境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找准晋中在全省未来产业格局中方位和发展重点,明确发展路径。创建“未来竞争力、未来生产力、未来盈利模式”,使未来产业成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行先试、激发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探索,积极破题,建立健全灵活、开放、包容、改革的体制机制,破除阻碍未来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全面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构建未来产业改革创新生态系统。

坚持聚焦优势、重点先行。紧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晋中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未来产业领域率先探索布局,实现重点未来产业的优先发展。

坚持系统布局、统筹推进。坚持产业、项目、平台、人才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推进,统筹政策、机制、资金、人才等要素,促进引领未来产业的“六新”不断涌现。处理好未来产业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未来带新兴,化传统为未来。统筹不同企业发展,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做好配套。

坚持创新引领、混合驱动。以新的理念、技术、产品、服务、模式予以推进,综合运用要素、投资、创新及结构调整等多种动力,实施“创新+要素+投资+结构调整”的混合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突出应用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快未来产业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把握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强化政府在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市场开放、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坚持绿色低碳、践行“双碳”承诺。未来产业应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性,有效推动产业转型、规上工业能耗持续下降、能效优化提升,践行“双碳”承诺和能源消费“双控”约束。

(三)发展目标

以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国家农高区、能源革命先行区三大主战场,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综合考虑未来产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市发展条件,确定15—30年远景目标,力争实现“十四五”出雏形,十五年建体系,三十年大发展的三个阶段目标。

1.“十四五”出雏形

“十四五”是未来产业起步期,重点在夯实基础,到2025年我市未来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未来产业形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态势,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打造一批省内领先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部分未来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未来产业良好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

规模总量持续壮大。到2025年,培育1—2个具有全省或行业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巩固壮大未来产业实体经济根基。着力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的重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引领带动效应。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平台建设、能力提升实现重大进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持续提升,“六新”发展实现突破,基本构建起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到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和关键技术创新突破项目,建成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形成研究开发(引进技术)—产学研用融合—产业化生产的未来产业创新体系。

重点产业优势初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建设,在氢能开发及应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等现已具备一定基础的重点领域形成引领扩大集聚效应。

示范应用取得突破。未来产业科技成果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的创新应用全面展开,推动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和智慧应用能力水平迈上新台阶。依托吉利汽车等企业开展车联网、物联网、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场景示范应用,推广国内规模化应用,稳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2.十五年建体系

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科技特色明显、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体系,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名列省内前茅,重点产品和服务面向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初步具备引领作用。新能源产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特种金属材料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半导体产业、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业等领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三十年大发展

到2050年,构建起较成熟的未来产业体系,成为我省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重点产品和服务覆盖国内主要市场、国际市场,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

三、发展重点

立足我市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选择发展未来产业的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深化地区间分工合作,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集合精锐力量发力突破。立足“十四五”,展望今后15—30年,经过导向分析、资源分析、能力分析、价值分析、持续性分析,谋划布局形成具有晋中特色的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数字”“未来装备”“未来生活”五大重点未来产业领域,构建晋中未来产业体系,着力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矩阵。做大国内引领性支柱产业(新能源产业、氢能产业),做强两个优势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优四个特色产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半导体产业、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大数据融合创新和工业互联网产业)。

未来产业领域发展矩阵

未来能源

产业领域

未来材料

产业领域

未来数字

产业领域

未来装备

产业领域

未来生活

产业领域

新能源产业

半导体

产业

大数据融合创新和工业互联网产业

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业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

特种金属材料产业




氢能产业





(一)未来能源产业领域

1.新能源产业

分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与储能,主要包括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等,分为上游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等的装备制造、能源利用,中游储能电池、分布式能源设备研发,下游能源综合利用、能源物联网、综合能源服务业。

可再生能源产业

可再生能源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结合我市实际,发展光伏、风电和生物能产业有较好资源禀赋。

——重点方向与目标

以“风能+光伏+生物质”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主线,加强重大项目引进和龙头企业培育,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培育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产业集群。

整体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发展光伏、风电和智能电网等清洁电力成套装备,光伏发电核心部件及光伏专用设备,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发电技术及光伏光热集成技术,太阳能设计、设备成套和工程服务。按照全省风电规划布局,积极推进低风速资源开发,积极开展风电供暖试点。光伏发电方面,统筹推进各县(区、市)优势资源开发,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基地建设,推进光伏扶贫力度,鼓励推进太阳能发电示范试点。

重点产业布局方面。光伏产业以晋能光伏为龙头、晋能光伏制造基地为核心,培育打造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紧紧围绕提高全市开发区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向开发区集聚。

太阳能、风能、煤层气、生物质新能源以榆次区、太谷区生物质能龙头企业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县区生物质能开发应用;左权县、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榆社县以风能资源及煤层气资源为主,着力推进光伏发电、风电产业和煤层气产业发展;灵石县、介休市、平遥县以风电资源为主,着力打造智能风电区。

——发展路径

重点推动“龙头企业+研发中心+配套企业”发展模式,构建协同融合的光伏制造产业和风电产业创新体系。光伏制造领域,提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制造产业链,完善光伏玻璃等材料、设备产业配套体系,打造光伏制造产业集群;风电领域,大力推动先进材料应用,提升大型风电场群智能控制和运行管理水平。

加快龙头企业由生产主导型向研发引领型转变。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内知名研究院所和高校的合作,重点攻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支持省级组建“山西省光伏制造创新中心”“新一代异质结电池/组件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基地”等一批行业创新研发平台。

加快装备材料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发挥本市光伏制造、风电产业链重点企业的基础优势,进一步释放产能,扩大规模,提升配套能力。重点引进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厂商。拓展光伏玻璃、高效多晶组件、玻璃纤维、碳纤维、树脂、石墨烯防腐涂料、结构胶等先进材料的生产应用。

加快高端智能技术研发。推动风电装备向大功率、智能化、循环化方向转型。加快大型风电场群智能控制和运行管理研究。

分布式能源与储能产业

分布式能源与储能产业包括上游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以及储能原材料、锂电材料的生产,中游储能电池、关键储能技术、分布式能源设备研发,下游分布式能源在建筑领域、工农业领域、其他领域的应用。新能源发电+储能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分布式储能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要配套。

——重点方向与目标

以数字化、智慧化能源生产、储存、供应、消费和服务等为主线,追求横向“电、热、冷、气、水、氢”等多品种能源协同供应,实现纵向“源-网-荷-储-用”等环节之间互动优化,构建“物联网”与“互联网”无缝衔接的能源网络,面向终端用户提供能源一体化服务的产业。加快多能互补,冷—热—电联产、源—网—荷—储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全社会对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通过构建包括变速抽水蓄能、大规模新型压缩空气储能、化学储电、高温超导磁储能、相变储热材料与高温储热等在内的多元融合的分布式智能化储能体系,加快推动以光热加储能为代表的调峰体系建设。鼓励清洁环保的分布式能源发展,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燃料电池等清洁高效能源产业发展。

——发展路径

加快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产业化。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储能技术和项目,鼓励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攻关一批储能技术和材料,开展储能相关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推动化学储电的各种新材料制备、储能系统集成和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产业化。

开展试点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开展“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优先发展新能源,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结合电网调峰需求,组织实施一批不同类型的储能示范项目,开展“风电+光伏+储能”“分布式+微网+储能”“大电网+储能”等“发储用”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开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协同互动智慧能源试点,结合电动汽车等用户侧负荷资源和新能源发展趋势,探索构建“源(新能源)—网—荷(电动汽车)—储(蓄电池)”协同运行的“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

积极支持服务储能发展。鼓励新能源产业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有序开展储能投资建设项目,加强储能和电网统筹规划等。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开展“风电+光伏+储能”“分布式+微网+储能”等商业模式,鼓励“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充电站使用清洁能源供电,光伏发电后储存电能,光伏、储能和充电设施形成微网,根据需求与公共电网智能互动,实现并网、离网两种不同运行模式;鼓励企业进行“光伏+储能+电动车”产业闭环布局,发展微网和局域网;鼓励废旧动力电池的梯级利用商业模式,开发废旧动力电池其他应用场景,如低速电动车电网储能、家庭储能、充电宝,开创换电+车电分离模式,提供一键加电服务。

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

——重点方向与目标

在先进燃煤发电、现代煤化工、煤炭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个方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燃煤发电高参数、大容量、智能化发展,发展超高参数燃煤发电、新型动力循环系统、高灵活智能燃煤发电、燃煤高效低成本多污染物联合控制,促进电力装备技术升级和结构转型;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升现代煤化工技术水平和能源转化效率,持续推进废水近零排放、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煤炭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金属冶炼渣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工业固废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

——发展路径

严格标准规范。严格执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装备、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和规范,加强煤炭利用项目能效、污染物排放等运行指标实时监测和信息公开,通过强制性标准倒逼落后产能淘汰,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进度。

加强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改造,加大对煤气化、煤基材料加工、煤炭热解、煤化工与关联产业多元耦合、节能环保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示范及应用的支持力度。

细化推进计划。支持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和价值。细化推进清洁生产行动计划,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加快清洁高效技术研发和推广。细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加强煤炭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开展煤炭加工废弃物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3.氢能产业

上游包括氢气制备、氢气储存及运输、加氢,中游包括关键材料及催化剂、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制造和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下游应用层面包括加氢站建设运营等,重点是氢能在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加氢站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包括氢气从生产、储存、运输到加注、使用的全过程。

——重点方向与目标

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发展焦炉煤气、甲醇驰放气、合成氨放气等工业尾气制氢、液氢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引进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氢燃料车零部件及氢燃料车整车生产建设项目,推进氢燃料电池关键组件、材料及配套系统产业化、规模化。以晋中开发区美锦能源晋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地为中心,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依托,打造功能整合、联动发展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格局。晋中开发区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寿阳县、介休市、灵石县、太谷区、平遥县、左权县重点发展焦炉煤气制氢、短距离管道输送氢气、长管拖车和液氢槽车运输,合理布局加氢站。

——发展路径

加快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格局。推进氢能制取,适度发展焦炉煤气等工业富氢尾气制氢,未来可推动低碳煤制氢技术应用;扩大储存能力,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开展加氢站外供氢、现场制氢、液态加氢站、加注一体化模式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强化提升运输能力:推进气态、液态、固态、有机液体和天然气管网混合储运等多元储运体系的研发和建设;加强氢能应用示范与推广,打造集大数据监控、实时分析、售后服务、应用示范于一体的氢能源推广平台。

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布局。依托山西美锦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氢能源产业布局形成“自身焦炉煤气制氢-膜电极(鸿基创能)-电堆(国鸿氢能)-飞驰汽车(燃料电池整车)-加氢站”的完整产业链,有效完善氢能产业战略布局,推动“产业链+区域+综合能源站网络”三维发展。

(二)未来材料产业领域

1.半导体产业

包括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等上游产业,集成电路、传感器、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等中游产业,以及智能手机、无人机、通信设备等应用产业。

——重点方向与目标

以碳化硅、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砷化镓二代半导体为重点,围绕功率电子、电力电子、LED、5G等关键领域,提升装备、材料、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和工艺水平,形成碳化硅、蓝宝石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测、应用等产业体系。

依托我市现有电子工业园区和基地,面向5G通信、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高端新兴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砷化镓产品和高端芯片,完善材料—设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整机产业链条,重点培育铝土矿—高纯氧化铝—蓝宝石晶体晶棒晶片—Pss/pw—蓝宝石LED衬底和芯片、铝土矿—氧化铝母液提取高纯镓—砷化镓—砷化镓晶体晶棒晶片—(微波领域)芯片外延—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链条。争取在我市形成碳化硅系列产品、2—4英寸高品质蓝宝石晶棒、LED级2—6英寸晶棒、光学级挤压板、激光导光板等拳头型产品。

——发展路径

科学谋划布局。晋中开发区作为全市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核心空间和重要载体,招引半导体头部企业落户晋中,培育和发展特色半导体材料产业,打造半导体产业聚集区和发展示范区。

扶持龙头企业。支持山西中聚晶科、山西平晶光电等现有细分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特色半导体产业龙头企业。支持骨干企业有效配置全省、全国创新资源,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快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研发和品牌优势。

2.特种金属材料产业

我市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包括气基还原面包铁、硅钢级氧化镁系列产品、铝镁合金等金属材料生产的上游产业链,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品、应用的下游产业链。

——重点方向与目标

利用我市具备的特种金属产业发展基础,围绕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矿用机械、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气基还原铁(面包铁)产业化推广,推广取代国内传统的高炉炼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气基还原铁(面包铁)产品产量。在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铝及铝合金、高强度铝合金锻件、高性能镁合金及变形镁合金、镁合金腐蚀控制及防护、镁合金锻件等产品。开发高强度铸造铝合金汽车零部件、高性能铝合金等有色金属粉末冶金材料。开发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韧变形镁合金及制备技术、低成本镁合金及加工技术,推进镁合金在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发展路径

推动产品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依托现有企业、高校院所开展重点协同攻关,不断开发新产品;结合特种金属材料性能,探索向下游装备、日用品等金属制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未来数字产业领域

1.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

大数据产业主要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重点方向与目标

强化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应用,培育安全可控的大数据产品体系,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数字产业方阵打造、数字化融合应用、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和数据价值挖掘,加速数据在无人驾驶、智慧医疗等方面的率先应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新旧动能转化,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

——发展路径

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新基建”机遇,扩大5G基站建设规模,加快5G建设应用,复制推广5G+智能矿山建设经验,搭建5G与远程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金融、新能源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的融合应用平台,拓展5G场景应用。持续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重点支持云平台系统、数据处理及存储服务、数据标注、新型智慧共享杆建设。

加强全市一体化大数据顶层设计。按照国家和省级大数据中心体系架构战略,布局建设技术先进、规模适度的边缘计算资源地,汇聚服务本市高频次数据业务,形成城市级边缘节点,打造全市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和政企数据协同枢纽。推动数据中心开展节能和绿色化改造,加强数据中心能耗动态监测,提升新建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水平。

加快大数据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通信运营公司和优势企业共建大数据中心,集中部署存储设备、服务器、路由器等核心计算设备及配套设施,实现大数据储备和承载能力达到EB级。合理规划全市大数据中心,尽快形成应用服务能力,鼓励所有领域谋划大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新型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特色产业、农业和林业等大数据资源储备建设。

打造大数据核心集聚发展区。依托百信2030晋中创新基地、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打造大数据核心集聚发展区,推动建设伊甸创新创业基地和金科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中心。支持建设数字化应用创新中心,协同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已有企业或作为合作伙伴入驻晋中,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方面展开信息技术应用场景联合创新,打造一流的信创基地和双创基地。

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企业上云、智能制造、智慧矿山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组织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培训,开展DCMM试点评估,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加强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

2.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产业

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产业主要包括上游核心硬件(CPU、闪存等)、中游IT基础设施(服务器、网络设备等)与工业软件(CAD、MES等)以及下游云生态(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安全等)三部分。

——重点方向与目标

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加快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节点落户我市。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与我市优势产业的结合,加强5G、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等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企业加快对工厂内网的升级改造,依托产业集群建设覆盖产业链的工厂外网,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工业互联网与装备制造、能源、现代煤化工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示范标杆应用。

——发展路径

推动云计算创新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利用云应用方式进行信息化改造提升,实现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产业结合。通过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慧政务等产业的推进,将云计算技术与产业应用场景深度结合,充分发掘云计算技术的产业赋能价值,引导更多企业、单位进行云化应用升级。

夯实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体系的基础设施,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融合创新引领能力,壮大产业供给能力。推动我市整合优势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加快拓展融合创新应用。发挥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和快速安全计算服务能力与工业互联网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优势,鼓励企业利用云计算和工业互联网实现信息、技术、产能、订单共享,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加强在装备、机械、汽车、能源、电子、冶金、矿业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创新,突出差异化发展,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复制推广应用5G+智能矿山。对具备条件的煤矿分期、分批逐步推广5G+井下智慧化场景应用和方案,推动智能矿山联合解决方案孵化,形成指挥中心、安全生产中心、综合集控中心、智能巡检中心、经营管理中心等智能矿山五中心。

推广5G智慧+产品行业应用。依托已投产中国电信5G+能源矿山信息化探索与实践项目,进一步推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晋中分公司5G应用项目,在我市工业、能源、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5G智慧+产品。

(四)未来装备产业领域

1.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主要包括计算系统技术、计算硬件、数据处理等基础支持层,算法理论、开发平台、应用技术等中间技术层,以及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金融、智能家居等应用层。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是关键零部件制造,主要包括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传感器和嵌入式系统等;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制造,包括冲压、焊接、搬运、装配、分拣等;下游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应用行业有汽车、电子、食品等。在生产制造方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控制部件、通信部件、驱动部件、传感部件、传动部件、结构部件、电力部件等。

——重点方向与目标

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发展高端智能产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完善公共支撑体系,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成智慧产品、智慧产业、智慧社会等智能业态。

加快智能产品研发,构建智能服务平台。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矿山机器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煤炭生产、医疗以及政务、城管、社区、旅游、教育、安防、灾害预警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支持人工智能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和开源开放平台建设,开展工业机器人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技术研究,研发一批适合我市市情的标志性产品,建立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性能测试功能验证平台。

实施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工厂。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支持重点领域算法突破与应用创新,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

开展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拓展应用深度广度。推动智能机器人在煤矿、装备制造、铸造业、煤化工、电力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支持搭建机器人应用推广平台,推进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和产品示范推广。鼓励企业建立产品体验中心,加快家庭服务、教育娱乐、讲解导引、配送餐饮等机器人推广。

——发展路径

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研发基于机器视觉和动态目标的识别、检测等智能图像产品,重点发展人脸识别、触觉和3D扫描等智能器件。积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落户,逐步打造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的机器人产业。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招引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领航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

研发机器人新产品。聚焦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品高端化。建立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性能测试与功能验证平台,推动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专注细分领域特定场景和生产工艺,开发先进适用、易于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健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体系。依托山西大学城和综改示范区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建设智能矿山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云平台、智能医疗开放协同创新平台、无人运载工具试验服务平台,组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关键控制系统、零部件核心技术等,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2.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及应用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有离散型制造和流程型制造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和局部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智能方法等智能技术在各个层次的系统中的应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过工业软件、生产和业务管理系统、智能技术和装备的集成,实现企业的纵横双向集成。

——重点方向与目标

智能系统集成及应用方面:依托现有重点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创新、方案研发和实施工作,培育形成一批面向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煤炭、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生物医药等典型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新兴智能装备方面:针对煤炭、煤层气、煤化工、食品加工、轻工、节能环保等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开发满足行业应用的新兴智能成套设备、智能化高端纺织成套装备等流程制造智能成套装备。

智能制造应用方面:支持重点企业采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生产、小批量定制等智能制造技术或制造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鼓励智能终端产业园建设,吸引更多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入驻。

在智能终端设备方面。积极发展智能交互、微型集成、柔性电子技术,加快发展智能移动终端、通信终端、车载系统、智能家居、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等消费类产品。

——发展路径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关键工艺、工作母机、数字孪生、工业智能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载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智能制造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推广应用。鼓励企业牵头建设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

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培育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打造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遴选典型产业集群(区域)实施新智造试点,形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新智造梯队培育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加速传统制造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针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原材料、消费品等领域细分行业制定智能制造实施路线图,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

发展智能制造服务新模式。引导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化升级。鼓励各行业、企业开展多场景、多层级应用示范,培育推广创成式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

(五)未来生活产业领域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包括“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即整车、感知系统、集成与运营、基础技术等领域。上游包括元器件设备制造(RFID/传感器、定位芯片、其他硬件),中游包括汽车生产商、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下游包括系统集成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移动通信商。

——重点方向与目标

立足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基础,依托吉利晋中基地,以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为方向,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搭建和建立“人—车—路—云”高效协同机制。支持整车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品生产制造能力,提升产业规模。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打造智能网联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跃升。鼓励信息化企业或国内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车辆网联服务方案的优秀企业,积极参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感知系统、集成与运营、基础技术研发,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和推广应用,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要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发展路径

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展开联合攻关,引进或者联合开发布局车载操作系统、辅助驾驶、车联网、动力电池、智能充电,开展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试点应用。

完善产业链条布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带动作用,吸引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设施等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优势企业投资建厂,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平台、整车生产平台、示范应用平台、技术孵化平台和协同管理平台。

加速应用场景搭建。打造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示范区,通过开展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测试,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使用环境,开展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交通场景示范,探索低速载人、低速载货、低速城市环卫等场景智能驾驶应用示范,加快高速自动驾驶测试和商业化运营。加快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建设,部署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实施道路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和推广应用。

四、重点工程

聚焦关键、突出重点,着力实施十大工程,加快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七大主体相互贯通、共生演进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一)优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工程

1.充分发挥晋中开发区“主引擎”作用

发挥好晋中开发区龙头作用,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的未来产业,完善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强化政策链,加快布局做大信创、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博通慧谷科技产业城等项目。率先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培育“小升规”企业力度,重点培育引进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2.放大“1+10”联合体对未来产业的吸纳作用

充分发挥开发区“1+10”联合体运行机制,推动区域特色化、差异化、联动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全市开发区的未来产业发展互补联动、协调发展,促进各类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各开发区分工合作、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以晋中开发区为龙头,加强与10个省级开发区的协同发展,推动一批未来产业项目落地投产。

3.提升开发区对未来产业的承载能力

全面完善园区产业配套服务,围绕未来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布局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区域性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采购中心,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上下游产业配套体系,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物流仓储等生产配套设施。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强化项目、产业土地要素保障,实现开发区内“企业拿地即可开工”。

4.提升跨区域更高层次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以太原、晋中一体化和大太原都市圈建设为契机,以山西综改示范区跨界覆盖太原、晋中和大学城融合太原、晋中两地高校科研力量为抓手,实现更高水平的太原、晋中产业协同发展,产教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国际、国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加强与阳泉市等邻近城市的产业协作,在其他产业领域加强与太原市的互动合作。推动太原、晋中规模化、协同化布局氢能产业,重点布局氢能制备、运输、存储、加注和氢燃料电池产业;推动太原、晋中、阳泉建立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汽车产业生态圈,加快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提高自动驾驶功能装备率;加快推进太原、晋中联网协同智造,支持太原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对接晋中生产制造资源,加速赋能传统产业。

(二)产业主体培育工程

1.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

在每个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培育或引进1—2个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行业标杆和典范作用、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提升产品档次,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速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链完善,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2.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每年筛选出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家影响力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标杆企业。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或“独角兽”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方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推动重点企业收购境外优质研发资源,充分利用国外人才和技术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培育一批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更多创新型初创企业和竞争力强的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加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等组织,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向“专精特新”企业覆盖延伸,提供融资担保、知识产权、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配套服务。

4.培育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群体

深入实施“智团创业”计划,推进科技人员、海外留学归国者、民营企业家以及“创二代”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构建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承担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组建企业科技创新团队。

(三)产业集群打造工程

1.培育集群承载主体

充分发挥开发区高质量转型升级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围绕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特色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要求,开展布局总体设计或进行布局优化。推进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完善配套及技术服务体系;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环境容量不超载;调整和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突出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

2.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

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聚焦优势细分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骨干企业优势产品升级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项目,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提质、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集聚,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功能。

3.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产业上下游需求,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原材料供应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承担产业生产经营配套公共服务。探索实现大型关键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鼓励开发区推广“双创”基地、国家(省)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等服务平台创新孵化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孵化器投融资功能,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工程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以五大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支持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创新,推动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和引领性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吸引中国科学院、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在晋中建设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大技术研究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应用,力争产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孵化更多前沿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不断催生新的未来产业。

2.推进先进装备、产品示范应用

积极落实在我市范围内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示范应用的政策措施,推荐满足条件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新材料纳入《山西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山西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推动在我市的示范应用。

(五)创新平台搭建工程

1.加强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

积极推动引进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省级)实验室在我市建设分支机构。推进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双创平台建设,不断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培育,构建催生未来产业发展的研发体系。

2.培育技术创新联合体

引导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搭建一批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实现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全覆盖。依托产业技术联合体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联合体成员单位开展联合创新活动,鼓励建设联合实验室,提升创新水平。

3.构建产业协同创新载体

坚持产学研用结合,积极参与国家、省级技术创新联盟(行业协会),建设服务于晋中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辐射带动力和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支持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或第三方中介机构牵头开展未来产业“高精尖”人才引进、高端论坛展会组织、产业技术联盟搭建等工作,提升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深化与国内外高端智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提升服务未来产业建设的能力。

(六)未来产业孵化工程

1.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平台

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未来产业智创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众创空间,为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投融资、市场拓展、人力资源等综合化服务。

2.搭建未来产业服务平台

搭建未来产业创新成果展示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建立网上技术大市场,为未来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配置,提供技术向产业的转化全流程便捷化服务,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业化与市场化相互动的共享平台,加快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3.创建未来产业展示场景

依托晋中开发区等未来产业集聚区域,整合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选取一批前沿性、可演示、互动性较强的科技创新成果,建设我市未来产业展演展示中心,展示宣传最新科技创新成果。

(七)重大项目建设工程

1.加大招商力度

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引进一批未来产业重点项目,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发挥利用知名招商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作用,瞄准国内外重大产业平台、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采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招商手段,开展企业招商、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

2.加强项目建设

支持围绕主攻的未来产业方向,因地制宜实施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大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未来产业重大项目管理库,定期进行跟踪管理。加强项目服务协调,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的协调推进机制,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3.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对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投融资和财政等政策组合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债券融资、开发性金融和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渠道政策支持力度。

(八)产业人才培育工程

1.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

建立产业领军人才引进意向清单,加大对高端人才的跟踪引进。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发挥中、高等职业院校优势教育资源的作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教育,实现高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与输送。支持企业与职业教育院校联合建设一批高端制造人才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基本功过硬、精益求精的技术工人队伍。

2.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未来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强化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培养满足未来产业不同层次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3.创优人才使用生态

依托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课题,为未来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发展空间和载体。围绕未来产业重大需求,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发挥学术带头人、领军人物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统筹协调、优势整合,全力支持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各类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九)金融资本扶持工程

1.强化产业基金支持

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各类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创新资源引进、未来产业领域企业培育、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平台建设、创新应用示范等项目建设,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2.完善政策帮扶机制

对未来产业优势企业享受产业基金、贷款担保、转贷应急资金、配套企业标准厂房建设、公租房供给等帮扶政策。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产业扶持政策和惠企政策,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政策。

3.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推动我市银行、券商、投资基金、投资机构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针对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重点发展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型融资、担保、保险和服务。推动银企战略合作,通过组织银企对接会、向银行推荐项目的形式,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动实现未来产业企业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拓宽未来产业企业融资渠道。

(十)政府服务提升工程

1.加强未来产业规划设计

认真研究全省未来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发展方向,按照功能板块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立足晋中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科学规划我市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厘清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产业链、创新链关键节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研发机构,研究制定未来产业招商引资清单、重点项目清单、服务需求清单、产业布局清单。

2.促进未来产业政策落地

积极落实支持企业普惠性政策,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贯彻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整合、统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生态

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结合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完善政策链,实施精准培育、精准攻关、精准招商、精准引智、精准支持,加快布局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统筹未来产业发展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统筹我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工作,负责组织实施规划、推进落实工作任务、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市直部门和各县(区、市)抓好工作任务落实。负责重大项目的对接、跟进、沟通工作,保障重大项目的跟进和落地。

2.加强协调协同推进

建立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区、市)人民政府联动的工作协调和推进机制,根据规划确立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自职责,保障未来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形成共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政府与企业定期对话沟通机制,通过定期调研、召开座谈会,建立政府领导与企业对话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

(二)加强要素保障,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1.优化土地资源供给

做好未来产业相关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平台、重大项目布局与新一轮城市总规、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的衔接,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对符合我市重大产业项目准入条件的未来产业引进项目,给予用地保障。

2.精准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

深化开放揽才、产业聚智工作导向,优化提升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体系,加大力度引进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鼓励在高校、科研院所开设未来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高水平未来产业创新人才。

3.加强数据要素建设

加强促进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撑能力,夯实未来产业发展数据基础。完善数据流通标准和数据交易体系,促进数据交易、共享、转移等环节的规范有序。

(三)加强金融支持,助推未来产业发展

1.加强财政资金支持

统筹整合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在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费用补助、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培育、研发机构建设方面加强投入。

2.创新产业发展融资模式

支持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完善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和增信机制,举办未来产业金融专场对接会,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建设营商环境高地,促进未来产业发展

1.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及时协调解决资金筹措、征地拆迁、管线改建、移民搬迁、大件运输以及施工用电、用水、通信等难点问题,为项目及早落地开工建设积极创造环境。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开通“绿色通行证”,实行特事特办,灵活运用政策、制度。

2.营造开放洼地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深入重点区域合作,有针对性地到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招商引资,与先进企业合作,加强资本引进、渠道建设、市场对接等工作,深度开展资本和产业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港澳台等重点区域的经济合作交流,通过专题、定向、定点等形式,组织开展小分队招商和精准招商,开展点对点的针对性接洽交流,促进具体项目合作。

3.加大政策宣传

与专业媒体合作,大力宣传晋中发展未来产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举办论坛、召开会议等现场进行推介,加大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参加行业展会,携企业参加,搭建特展展台,在宣传自身招商政策和产业环境的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开展宣传工作。

 

晋中市“十四五”新产品规划

 

发展新产品是晋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融入“双循环”战略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山西省、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落实《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部署,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复杂宏观环境的严峻挑战,紧扣全市发展战略布局,我市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十四五”新产品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产品数量稳步提升。我市不断激发企业活力,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和积极性持续提升,新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纺机领域自主研发了JWF1572新一代全智能型细纱机、JWF1286全自动精梳机和JWF1618型转杯纺纱机等多项新产品,建成国内首条全流程夜间无人值守工厂示范线,建立行业棉纺智能制造新坐标,被工信部评为“全流程智能纺纱新模式应用项目”;完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12万锭超级数字化超长细纱机纺纱项目;完成“JWF1569T高速细纱机”“JWF1562E环锭细纱机”“JWF1552型短车集体落纱细纱机”等项目研发。液压领域“高压轴向柱塞泵”突破了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了全工艺链35MPa级液压泵产品的制造,解决了长期以来冶金、水利、锻压等重要工业研发领域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电液系统集成智能轨道板生产线及检测系统”实现了液压电子系列产品化,为高铁建设提供成套设备。

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我市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制造业占比逐年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成效,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新产品不断涌现,其中纺机、液压、太谷玛钢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产品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我市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末全市研发(R&D)投入总额显著提升,较初期约提升2.5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

部分高端产品达到领先。我市不断做强高端制造业,鼓励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话语权的优势产品。晋能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等系列新产品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填补我省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卡脖子”环节关键产品的空白。

(二)存在问题

一是总量规模不大。尽管“十三五”期间我市新产品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且难以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较强支撑。

二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全省情况相似,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煤独大”发展模式对生产要素产生吸纳效应,制约着新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原煤、焦炭、生铁、粗钢等低附加值产品产量依旧占比较大,新兴产业领域产品发展滞后,自有国内知名领先品牌匮乏,质量品牌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缓慢。

三是创新支撑不够。从创新投入来看,近几年我市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和工业R&D人员投入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为薄弱,创新能力对新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撑不足,影响了新产品的快速发展。从创新主体看,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新产品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品应用企业沟通机制还不完善。

四是协作开发不够。我市新产品开发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主动协作较差,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足,承接长三角、粤港澳产业转移力度不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不够。缺少跨区域性平台和载体,新产品研发仍以短期零散式开发、企业单一技术研发、项目合作和联合研发等模式为主,未形成以战略联盟式创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全球技术标准制定等高级模式为主的全方位产学研合作机制。

五是培育体系不健全。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新产品支持体系,资金政策对新产品的引导和激励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较为突出。全市规上企业技术人员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高素质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极度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产品研发与规模化发展。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山西胸怀“两个大局”,聚焦转型出雏型,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我市必须认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从全国来看,我国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全省来看,山西承担着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双重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提出“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要求,为我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从我市来看,全市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把政策优势转变为新赛道上的人才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变为新赛道上的产业优势,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全面加快蹚新路步伐,奋力在新赛道上开创新时代晋中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二)面临挑战

虹吸效应阻碍新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跃升。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是山西能源主要消费区,是外输物资的重要通道,也是最重要的贸易交易伙伴。但也受到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较为明显的虹吸效应,外输产品、承接产业及投资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生产领域,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吸引高端要素集聚较为困难。

人才吸引能力较低限制新产品产出率。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新产品不断出现的关键力量。相比东部沿海及其他中部省份依靠良好的经济基础与综合配套环境形成的人才招引优势,晋中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能力较低,面临人才外流与人才难以引入的双重困境,新产品的产出率严重不足。

传统发展模式不利于构建新产品发展体系。受“一煤独大”等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问题制约,产品体系基础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创新资源集聚不明显,不利于构建新产品发展体系。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要求,落实省、市战略部署要求,聚焦“六新”突破,把握新产品“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工程化”发展规律,布局突破一批前沿新产品,改造提升一批优势新产品,做名做优一批特色新产品,加快构建融入全省产业链、供应链,进入国内大循环中高端的新产品生态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作为新产品培育第一动力,全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联动协同,全力激活支撑新产品发展的生态体系。

坚持“六新”引领。紧扣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业态,围绕新兴产业赶超展现、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全面引领新产品突破升级。

坚持“五化”突破。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品牌化,加快新产品研发、转化、制造,推动一批新产品进入国内大循环中高端、关键环,促进新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坚持企业主体。突出企业在新产品培育中的主体作用,着力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协作,营造新产品孕育孵化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新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新产品数量显著增加,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晋中品牌”在全国影响力大幅提升。

新产品数量显著增加。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重点发展13个产品领域、重点培育69个拳头型产品,全力打造20个创新特征突出、产业附加值高、竞争优势显著的新产品。

新产品工程化取得突破。新产品原始创新与技术创新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力争实现增长,新产品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

新产品产业化实现跨越。全市新产品品种大幅增加、销售收入显著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年均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上升,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新产品集群化加速推进。围绕高端装备、半导体、碳基新材料、光伏、特种金属新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一批新产品体系。

新产品质量品牌显著提升。关键领域新产品技术质量指标力争达到或接近先进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晋中品牌”价值明显提升。

四、发展重点

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与品牌化,围绕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基础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加快研发、转化、制造,生产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体现核心竞争力、提高生活品质的新产品。

(一)布局突破一批前沿新产品

以创新性、超前性、先导性、引领性和基础性为方向,聚焦战略重点、集中优势资源,率先突破一批前沿新产品和引领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拳头型产品。

1.半导体产品

面向通信、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高端新兴应用领域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半导体、通信设备、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传感器、元器件等半导体行业企业落地。围绕蓝宝石衬底材料,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在科学技术、国防与民用工业、电子技术等领域拓展应用,向下游延伸;依托全省半导体产业布局,围绕碳化硅半导体产品,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集成电路中小企业,发展研发高端元器件、集成电路等产品;推进氮化镓半导体研发设计能力建设,形成氮化镓集成电路(芯片)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发展5G滤波器衬底材料,培育钽酸锂、铌酸锂晶片等细分领域产品。

重点发展铝土矿—高纯氧化铝—蓝宝石晶体晶棒晶片—Pss/pw—蓝宝石LED衬底和芯片、铝土矿—氧化铝母液提取高纯镓—砷化镓—砷化镓晶体晶棒晶片—(微波领域)芯片外延—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两条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半导体产业链体系。

2.光伏产品

以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及配套为切入点,以晋能光伏为核心,引导配套企业落地晋中,打造光伏产业“铸锭(拉棒)-切片(硅片)-电池片(单晶PERC电池/异质结电池)-电池组件-应用”链条。

——按照全省光伏产业布局,培育立足山西辐射全球的晋中—吕梁光伏产业集群,建设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基地,构建刚线、银浆、浆膜、背板等光伏制造材料、设备产业配套体系。推进单晶PERC、大尺寸电池片、高效组件等关键技术持续升级,突破超高效N型单晶异质结(HJT)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技术,重点发展PERC高效电池组件、高效单晶(PERC)背钝化组件、光伏高效单晶电池产品。

——发展建筑附着光伏组件,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生产技术,推广绿色光伏外墙组件BIPV光伏瓦,创新研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推动绿色光伏建筑发展。

3.碳基新材料产品

充分利用我市煤炭资源禀赋和焦化产业优势,前瞻布局一批煤炭高质化利用新技术,延伸煤炭、煤沥青到煤基人造石墨、石墨电极、碳纤维、碳基催化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技术链、产品链,加强煤、焦化与新型炭材料的多元互补和协同发展。

——积极开发沥青中间相炭微球、硅碳负极材料、高性能石墨、沥青碳纤维、超级电容炭等高端材料。做优做强炭素产业,加快高端石墨材料研发应用,发展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核石墨、航空航天用石墨等特种石墨及碳石墨复合材料等。

——围绕碳纤维等碳基合成新材料,发展聚氨酯合成材料及其制品、聚烯烃改性塑料及聚合物助剂精细化学品,加快研发用于汽车制造、无人机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精密铸造等工业应用领域3D打印新型材料产品。

4.前沿新材料产品

加快推进新型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拓展产品应用范围,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前沿新型材料产业。

——新型纳米材料。重点发展高纯纳米氧化锌、高纯纳米氧化铝、高纯纳米氧化钨、纳米氧化锡、高纯纳米氧化钼等产品,积极开发水性涂料助剂、纳米抛光液等多元化、功能化、专业化产品,拓展纳米材料在建材、能源、涂层、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新能源材料。布局晶硅和薄膜为主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和铜铟镓硒、铜铟硫、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光伏材料,开发高功率、高密度新能源关键产品,拓展产品在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推进高能效、低成本光伏材料产业化。加快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展,吸引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企业入驻。

(二)改造提升一批优势新产品

聚焦基础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加快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链”,改造一批发挥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链中低端跃向中高端的新产品。

1.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

依托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以吉利乘用车、吉利商用车、中航兰田专用车、保罗专用车为龙头,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一链三线”战略布局,以整车企业需求为引导,引进零部件产业配套企业,推出自动驾驶系统等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

——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加强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电池、能源基础配套设施研发及产业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智能网联技术,研究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等智能辅助系统,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等技术,打造人联网、车联网、物流联网和电联网的新能源专用车“四网合一”运营模式。

——甲醇汽车。持续研发燃气重卡,强化动力系统优化、轻量化、安全性等技术攻关。加快甲醇出租车、私家车推广应用。

——氢燃料电池汽车。依托美锦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及配套产品,逐步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下游链条,加强高效制氢、运氢及高密度储氢等技术开发应用,提升氢燃料电池的技术指标,扩宽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和范围。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商用车产品开发,推进商用车“柴转氢”。

2.高端装备产品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装备业采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生产、小批量定制等智能制造技术或制造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快培育装备制造新模式和新业态,做优做强纺机、液压装备等知名优势产品,着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等高端产品。

——纺织机械。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智能化水平,以装备工艺流程自动化、过程控制数据化、业务单元模块化为抓手,重点突破高速/全自动精梳机技术、数码纺智能纺纱技术、喷气涡流纺技术、电锭细纱机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力提升高速新型精梳机及其配套设备,集聚纺纱设备,细络联络并捻设备,高速剑杆织机系列、高性能经编机等传统纺织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液压装备。发展高性能高压柱塞泵/马达、全系列叶片泵/马达、齿轮泵、压成套设备、元器件、配套件等高端化、成套化液压产品。瞄准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前沿技术,聚焦发展智能机器人,突破一批关键控制系统和零部件核心技术,打造驱动控制等一批拳头产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品高端化。

——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建立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性能测试与功能验证平台,突破智能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智能复合机器人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加快智能机器人、陪伴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矿用巡检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生产。

3.特种金属材料产品

立足钢铁、电解铝、原镁等产业基础,以省内外需求为牵引,开发一批特色有色金属新材料拳头产品。推动高强轻合金、特种合金、高品质特殊钢等新产品开发、规模化发展,持续推进特种金属材料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终端化发展。

——特种钢铁产品。推进信息化与钢铁工业的深度融合,紧抓产品结构提档升级和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布局汽车用钢、电气用钢、矿山用钢、装配式建筑用型钢等多元化特殊钢,推动煤、铁、钢深加工产业链条下游延伸,逐步形成以冶炼、铸件、型材、锻件、板材为主体,终端产品相配套的全产品体系。延伸钢铁链条,发展装备用钢、机械用钢等精深加工产品。

——特种有色金属产品。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发新型镁合金材料制品、铝镁合金材料制品。

4.现代煤化工及焦化产品

推动甲醇、电石、聚氯乙烯等装置技术和智能化改造,建设现代精细煤化工基地和国家绿色焦化产业基地。开展焦炉煤气高附加值利用、煤焦油深加工等重点环节产品开发,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碳基合成新材料、高端碳材料方向转变,形成循环绿色多元的煤基产品结构。依托介休、灵石焦化聚集区,发展和延伸焦炉煤气、粗苯、煤焦油精深加工;榆社化工产业积极推进化产深加工项目建设。

(三)做名做优一批特色新产品

充分挖掘现有产业和产品差异化特色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区域特色消费产品供给品质,推动一批新产品做特做优。

1.先进铸造产品

重点推进太谷玛钢和平遥铸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持续扩大玛钢铸造地域产品品牌影响力,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玛钢产业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铸造产业生产基地为目标,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精密铸件和多缸机体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电机、减速机、大型机床等整机铸造产品,逐步形成铸造-机加工-装备-整机产业链,实现单一铸件产品向终端产品的升级,提升铸造产业的附加值。

2.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

聚焦“做优产品、做强品牌、做大市场”,开发特色农产品资源,攻关杂粮口感、方便食用等关键技术,改进食醋发酵、白酒酿造等传统工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发红枣饮品、核桃肽、功能食醋、功能太谷饼等功能食品、休闲保健品,形成以功能性杂粮杂豆食品、富硒食品、功能性蔬果产品为特色的功能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功能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推进杂粮、畜禽、蔬菜、鲜干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精深加工产品品牌推广。

3.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

实施医药产业大规模、大品牌、大效益“三大战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形成以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经典国药及现代中药为特色的医药工业体系。

——现代中药和经典国药领域。重点发展中药独家品种、中药专利产品、特色中药品种,加强临床疗效突出的创新中药及复方中药的开发研究和经典方剂二次研发,发展针对慢性病、老年性疾病、抗肿瘤类、妇科儿科用药等现代中药,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

——中成药领域。鼓励企业改进中药炮制传统工艺,创新经典方剂,研发现代中药,强化质量控制和品牌推广,打造定坤丹、安宫牛黄丸、龟龄集、牛黄清心丸、榆社阿胶、红花系列中药产品等拳头产品。

——化学原料药和制剂领域。支持原料药企业与制剂企业间的上下游联动,鼓励专利仿制和新药研发,推动发展缓释、靶向、长效新型制剂。重点发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化学药物。

——医疗器械领域。瞄准高值医用耗材、家用型、移动型康养器械等细分市场,适应不同群体需求,推动市内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打造药用空心胶囊等拳头产品。

4.特色轻工产品

聚焦重点环节和领域,打造玻璃器皿、推光漆器(平遥)、洪山陶瓷、六合泰枕头(平遥)等拳头型产品,形成5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领军品牌,推进特色轻工产品差异化突破为发展方向,不断增强高端化、定制化、个性化轻工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以产品创新升级带动提高晋中特色轻工的工业竞争力。

5.绿色建材产品

推动区域特色建材产品提质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突破非金属矿材料复合应用技术,逐步构建起绿色建材生产、设计、应用、回收全生命周期体系。构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依托山西建投装饰产业园发展墙板饰面效果免开模柔性定制、硅酸钙UV打印墙板、硅酸钙UV纯色墙板、硅酸钙包覆墙板、预制叠合板、预制管廊、预制楼梯、预制柱等预制构件等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推进装配式建筑装修加工智能化制造、信息化管理,加快装配式建筑部件一体化产业发展,促进传统装修制造工业化生产和转型升级。

五、主要路径

强化技术引领,围绕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健全制度链,不断优化新产品培育环境,构建为新产品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服务的产业生态。

(一)打通创新链条,激活研发新产品

围绕重点制造业领域和关键制造环节,推动龙头企业、高校和研究院对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以及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突破,打通创新链,激活研发新产品。

——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加强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新产品研发项目经费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加强新产品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围绕新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完善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机制,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消费市场。

——加快重点产品技术攻关。做强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创新平台,积极吸引优质科创团队入驻。强化与中科院等高端科研院所及C9高校合作,承接初创成果,合作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深化与大学城产学研合作,搭建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申报建设省级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发挥中北大学产业创新研究院作用,深入开展技术服务对接,攻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二)强化创新机制,加速催生新产品

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保护机制,加强创新投入的连续性与创新规划的引导性,打造形成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等相互支撑的新产品创新生态体系。

——强化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加快补齐体系化能力短板,建立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和决策高效管理机制。立项推行“揭榜制”,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科技攻坚机制。完善创新考核评价制度,支持企业建设实验室,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领军技能型人才培育。着力培育和吸引高端管理人才队伍,支持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顶级人才来晋中工作。创新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科研院所与企业相结合的高端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育方向结合企业需求,人才培养过程企业积极参与,为高端实用型人才做好储备。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力度和投入,围绕当前技术工人紧缺领域,实时更新培训计划,健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探索推进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推进重点产品人才招引。引进关键领域高精尖人才,推进人才资源服务、人才项目孵化、人才创业载体开发运营等全链条全周期服务。组织开展企业家培训,加强企业家培育,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产品运营能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探索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支持各领域新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证券化、金融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建立从申请到保护的全流程一体化知识产权维权制度。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三)加强载体建设,持续培育新产品

以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开发区支撑新产品培育的核心作用,推进太原晋中一体化建设,提升优势转换能力和水平。

——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把开发区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以晋中开发区为龙头,全面提升园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物流仓储等生产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区域性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采购中心,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上下游产业配套体系,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

——加快太原晋中一体化建设。以百里龙城区域开发为重点,高标准配套路网和市政管网,加快形成投资热区和特色新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太原主城区、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着力提升晋中产业与山西转型综改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衔接配套水平,依托区位优势构筑新产品培育和消费优势。

——着力实施优势转换战略。做好煤、气、电、新能源四篇文章,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不断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惠电价支持。依托煤成气生产基地优势,着力培育工业用燃气、燃气配套设施和智能燃气器具制造等下游企业,提升新产品培育发展能源保障水平。

(四)壮大市场主体,研发创造新产品

瞄准新产品研发、生产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制造中的作用,统筹国企、民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协同联动、协调发展。

——激活企业创造活力。建立企业准入、项目审批负面清单,向基层赋权、向企业赋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抓好国企国资改革,持续构建“一体两翼三平台”国资国企监管新格局,做实做优平台公司。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

——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动完成新创办小微企业,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目标,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持续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五)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新产品

加快产业集群培育。以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市8个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核心,以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为重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形成新产品培育发展的首善之地。

——优化强化产业集群。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顶层设计,结合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研实力等基础,差异化、特色化布局区域主导产业,着力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现代医药和大健康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水平,加快布局发展信创、半导体、大数据、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坚持政企联动,一集群一专班政府帮扶,全方位提供高效服务。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整体推动产业链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实施“产业筑链工程”,建立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鼓励建立产业联盟,搭建科技共享、信息共享、产销共享三个平台,打通供应链、生产链、市场链循环链条。

——促进产品价值链持续提升。激发市场优势和需求潜力,推动上下游供需衔接,加快分析研究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短板、缺失环节,推动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持续提升,促进关键产品产业链本地化配套能力提升。

(六)打响晋中品牌,引领发展新产品

——高标准塑造晋中品牌。加快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先进质量标准体系对接,采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以先进标准引领新产品、消费品质量提升,支持企业自主设计、自创品牌,推动晋中产品向晋中品牌转变。

——培育知名企业品牌。推进制造业品牌培育,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知名品牌。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加工制造水平,鼓励已有品牌企业加强品牌宣传与推介,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引导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专注精神,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科技含量。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追溯制度,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消费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加快发展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支持重点企业积极采用和参与制定国际质量检验检测标准。

(七)促进业态创新,融合赋能新产品

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

——加快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圈。支持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智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在优势产业领域全面应用。

——推动制造业产品服务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及应用等科创服务,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售后服务等环节拓展,加快形成共享生产、柔性定制、网络协同、服务外包等新业态,催生创造一批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先导的成套化、个性化新产品解决方案。

——促进新产品多元化发展。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品质为目标,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和大健康、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新产品,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一批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的服务型产品。

(八)深化国际循环,促进培育新产品

立足区位优势,围绕京津冀一体化重要成员、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制造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特色优势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功能食品生产基地等区域战略定位,加快促进新产品融入国际大循环。

——支持外贸企业发展。发挥外贸企业在新产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晋中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挂牌建立市级外贸企业孵化器、组织“千企百展”等活动,鼓励企业利用贸易服务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开拓国际市场。

——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紧紧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培育消费引领、内外融合的市场体系。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拓北特色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产业对接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推动新产品“走出去”。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推进国家级“一带一路”(祁县)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建设,拓展山西宇皓公用保税仓口岸功能。扩大中鼎物流园合作试点,加快打造中鼎物流园—哈萨克斯坦、中鼎物流园—莫斯科中欧班列,中鼎物流园—越南安员中亚班列,中鼎物流园—日照港—日韩铁海联运货运班列,中鼎物流园—重庆—新加坡铁海南亚班列等多条精品线路。

六、保障措施

(一)以“一条龙”加强产业协同推进

加强链式协同,鼓励产业促进机构、研究院所等加快完善以关键新产品为牵引,覆盖新技术研发、新材料开发、新装备配套、新基建支撑、新业态赋能的新产品“一条龙”协同推进机制,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新产品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

(二)以“三张表”强化项目清单落实

将项目建设作为培育发展新产品、推动各项举措落实落地的根本依托和核心支撑,聚焦项目建设、企业帮扶、市场开拓,形成帮扶合力,打造一线服务项目和企业的“铁军”。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品,建立全市前沿新产品重点难点问题清单,重点解决前沿新产品研发、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问题,调动全市资源支持前沿新产品技术攻关。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先进新产品,建立产业链断长补短产品项目表,促进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其他类型新产品,建立晋中市新产品目录清单,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加快推动新产品供需对接。

(三)强化全要素市场化配置

大力推动新产品开发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基于多种要素的综合竞争优势。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提高新产品相关要素配置效率,促进资金、技术等有序流动。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依靠改革、转型、创新等提升全要素增长率,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发挥既有产业基础和潜力优势,突出县域间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助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

(四)促进创新人才聚集合作

制定引才奖励办法,积极出台有吸引力的户籍、就业、科研、住房等人才政策,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外来人才,留住本土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

(五)持续加大金融政策支持

用足用好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企业积极投入研发培育新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对接支持新产品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核心产品,开发和推广供应链金融产品。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大力引入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形成市场化导入与运行机制。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集成化改革,实现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覆盖,推动我市营商环境挺进全国第一方阵。统筹推进“证照分离”“一枚印章管审批”等改革事项,推广项目评估评审改革,优化项目评审。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梳理编制公共数据“一目录五清单”,筹建数据交易中心,制定数据交易规则,实现数据纵向联通、横向共享。改造共享晋中政务服务网基本功能,拓宽智能办理领域,全面提升网上办事便利度。

(七)开放合作融入新型全球化

支持龙头企业的国际化布局,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动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在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同时,注重产业技术的自立自强。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畅通与国内外知名创新中心、协会组织和行业机构的交流渠道,全方位对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流合作,构建连接全球新产品高端创新资源的合作网络。


晋中市“十四五”新兴产业规划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抉择。为加快培育我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医药、现代食品、新材料、信创(光伏电池及组件)、现代煤化工以及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引导我市新兴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创新引领为特点的转型模式,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我市在夯实传统产业支撑作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培育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医药产业、现代食品产业、新材料产业、信创产业(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领域聚集了一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新兴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新能源汽车产业

(1)发展现状。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集聚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以下简称晋中开发区),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发展为主线,兼顾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打造整车与关键零部件两个增长极,形成“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整零结合、双线发展”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以乘用车、专用车生产为基础,以纯电混动汽车、甲醇重卡,以动力电池及材料、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为特色的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灵石县聚集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机电设备制造等产品。昔阳县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大力发展尚太锂电负极材料,研制生产新能源汽车所需电池等关键零部件,逐步向补齐集群内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

“十三五”时期,具备了年产乘用车10万台,商用车5000台、专用车20000台的生产规模,建成了在线车辆突破40万辆的国家首批无车承运试点“成丰货运”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十三五”末,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07亿元,2022年产值为238.9亿元。

(2)存在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还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本地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缺失,产品配套能力不足,企业难以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体系尚未完整建立;集群内引入的产业链上相关配套零部件生产商,其核心生产基地并不在晋中市,自主开发体系不成熟,难以支撑整个整车制造产业发展;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协调核心要素难度增大。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发展现状。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按照“发挥优势、聚焦高端、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的思路,大力提升纺机、液压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级次,重点培育纺机装备、液压装备、智能煤机装备、通用航空装备、节能装备等具有强劲发展态势企业,支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采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生产、小批量定制等智能制造技术或制造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纺机产业依托经纬纺机龙头企业具有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以经纬、贝斯特为代表的纺机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发展智能化、高性能、高端纺机装备,促进纺机企业集群协作,鼓励龙头企业做强成套主机,配件企业做精配套产品。液压产业以太重榆液为龙头,发挥“榆液”品牌优势,发展高端化、成套化液压产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高性能液压元器件生产基地。依托和顺、寿阳、左权、介休四县(市)煤炭企业优势,实施奥泰煤机、联安矿用变频器及智能自动化巡检机器人系统等项目,大力发展煤机设备及自动化系统建设。目前,晋中开发区、介休经济技术开发区、灵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榆社经济技术开发区、平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发区已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十三五”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197亿元。

(2)存在问题。行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竞争力不强,行业话语权不足;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高;产业关联度低,行业协作配套差,集群化抱团发展意识不强;产业链条偏短,上下游产业链及配套产业缺失;集群龙头企业不大不强;集群内企业进行的智能制造绝大多数以应用智能工业技术为主,智能制造整体层次水平偏低。

3.医药产业

(1)发展现状。我市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经典国药和生物医药,推进医药产业化,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设医药服务平台,全面实施医药产业大规模、大品牌、大效益三大战略,形成了以广誉远、广生胶囊、振东安欣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和比较完备的医药生产体系。位于太谷区的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大产品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位于榆社县的山西广生胶囊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全球单体产能最大、全球品类规格最全的胶囊专业制造企业,我市还拥有全省医药包装材料龙头企业山西广华源药用包装有限公司。“十三五”末,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37亿元。

(2)存在问题。产品结构不优,高附加值品种少;品牌优势不明显,市场开发不足;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高水平研发管理人才短缺;企业科技项目与金融业合作平台不完善,无法解决企业研发投入较大、研发资金缺乏的问题。

4.现代食品产业

(1)发展现状。我市按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优势突出、食品安全的总体要求,依托晋中开发区、晋中国家农高区及榆次区、祁县、平遥县为中心的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重点培育发展食醋酿造、小杂粮加工、乳制品、饮料酒、干鲜果菜加工等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壮大平遥牛肉、山西海玉园食品、北京红星六曲香、白象食品等龙头企业,推进山西伊利液态奶、喜蓉太谷饼、今麦郎凉白开生产线等项目达产达效,打造晋中食品加工隆起带。集群内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56户,涉及食油、果品、蔬菜、酿造等多个行业。重点推进海玉园杂粮产业园、梁汾陈香老陈醋、北方功能食品产业园、红星产业园10万吨白酒酿造和金紫苏综合精深加工产业化开发等项目建设。“十三五”末,现代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125.5亿元。

(2)存在问题。核心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集聚程度低,产业链较短;企业品牌意识弱,缺乏市场影响力;标准化管理和产品质量标准化达标体系建立尚不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竞争力。

5.新材料产业

(1)发展现状。我市面向新材料产业应用需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资源深加工新材料,做大做强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高成长性新材料,推动“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依托山西宇皓新型光学材料、中聚晶科高品质蓝宝石晶体及砷化镓集成电路(芯片)、平晶光电中科钢研“蓝宝石长晶”产业基地项目,加快光学级激光导光板等半导体材料建设;重点推进尚太锂电负极材料、华舜负极材料、银海锋源硅钢专用新材料、新泰高速线材等项目,大力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加快安晟科技节能保温泡沫陶瓷材料、介休博创纯纳米氧化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山西三晋碳素、丹源碳素、亮宇碳素、晋阳碳素等铝用阴极炭块和扬帆碳素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项目,重点发展碳基新材料;推进山西汉莫克水性涂料分散剂、福诺欧全氟醚橡胶、科灜新型材料科研产业等项目,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推进博富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和抗菌防霉材料应用研发中心项目,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推进博创纳米材料高科技产业园、科灜聚氨酯合成材料及其制品、聚烯烃改性塑料及聚合物助剂精细化学品、3D打印新材料研究等项目,大力发展前沿新材料。

(2)存在问题。企业对所在新材料行业研究不够,缺乏先导技术支撑;产品同质化,特别是碳素产业中的企业低标准重复建设,导致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6.信创产业(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

(1)发展现状。我市信创产业积极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山西百信合作共建“百信晋中2030创新基地”。基地建有SMT先进制造中心以及信创行业解决方案中心,为后续吸引硬件制造产业聚集发展垫定了基础;基地集结了云时代、华讯网络、深圳源创等信创上下游相关软硬件企业,打造以集成电路、核心软件为主体,产学研融合的关键技术与产业生态。在工业软件方面,山西德润翔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源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开发工业控制软件,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实现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协同创新。在平台应用软件方面,天地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晋中市华迅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积极发展能源管理、物流运输、健康医疗、物流网等领域的平台应用软件。在嵌入式运用软件方面,山西安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积极推动发展智慧矿山、环保监测、网络安全等嵌入式应用软件,提升整机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晋能光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我市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太阳能电池组件专业研发生产,已形成高效多晶太阳能电池组件、PERC高效单晶太阳能电池组件、超高效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组件三代精尖技术的布局,生产工艺国际领先、光电转换效率高、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广阔,成为光伏行业新的领跑者。异质结产品方面,晋能光伏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建成了国内首条百兆瓦级别并实现连续规模量产的高效异质结(HJT)生产线,推动相关光伏产品出口。“十三五”末,信创产业(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实现产值8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6.1亿元。

(2)存在问题。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不健全,缺乏核心龙头企业,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生产能力规模和市场份额还偏小,且海外运输成本过高,导致产品的海外市场竞争力还不强。

7.现代煤化工产业

(1)发展现状。我市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形成以南部焦化聚集区和东部煤电化聚集区为重点,依托灵石、介休焦化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和延伸焦炉煤气、粗苯、煤焦油精深加工等综合利用工程;依托榆化公司大力发展氯碱精细化工、医药化工项目;瞄准现代化工先进前沿技术,加强与行业内大集团、大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大型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以及甲醇精细化工等产业链延伸项目;依托阳煤集团寿阳乙二醇、昔阳聚氯乙烯等项目,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煤化工产业基地。以山西安泰为龙头重点打造包括焦化、钢铁、精煤、化工、电力、碳素、有机硅为产业链的介休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平遥煤化为主体的煤-焦-化-电-材产业链,涉及焦化、新型建材、新型光学材料、新型环保石头纸、新能源领域的平遥煤化工工业园区;以阳煤化工乙二醇项目为龙头产业链的寿阳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以阳煤集团昔阳化工为龙头企业,涵盖电石、烧碱、PVC、特种树脂领域的昔阳化工园区;以氯碱、聚氯乙烯、塑料型材为主导产业包括煤化工、氯碱化工、盐化工“三化合一”产业链的榆社化工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大型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装置,致力于建成山西中部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十三五”末,现代煤化工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2022年产值达到129亿元。

(2)存在问题。目前我市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的乙二醇、烧碱、聚氯乙烯大多为基础化工原料,产品附加值有限,产品盈利能力还不高。同时,受水资源、环保要求,投资大、回收期长等因素制约影响,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势头还未够强劲。

8.现代物流产业

(1)发展现状。我市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依托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建设中部地区现代物流枢纽为目标,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城市商贸物流需求,构建以铁路为重点、公路为辅助、航空为补充的立体化现代物流网络,着力提升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标准化、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物流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华北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地区的综合物流枢纽。

目前已在各县(区、市)建立了功能定位明确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围绕绿色物流产业链,加速推进中储山西综合物流园、平安晋中物流园、普洛斯晋中经开区仓储中心、山西联运汽车产业及物流园等项目,为我市构建高效运转的现代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晋中现代物流产业园属于公路—铁路—航空—口岸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主要承担山西省及承东启西的综合物流功能,直接服务区域内大型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内外贸企业,辐射陕西、内蒙、河北、河南及西北等周边省区。中鼎物流园作为山西龙头物流园和国家重要的物流枢纽,已开通中鼎铁路口岸作业区,并开行了经天津港的内外贸易一站式通关集装箱班列。太谷现代物流产业园承担晋中市乃至山西省农副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玛钢铸造等产品运输,提供仓储、配送、信息等物流服务。寿阳现代物流产业园主要承担寿阳及周边地区蔬菜、畜禽、粮食等农产品贮藏、加工、冷链物流以及太原都市区建材家居的中转及运输,成为晋中市农产品及建材家居大宗货物进出的主要枢纽。介休煤炭物流园、灵石煤炭物流园是晋中市煤炭等能源大宗货物进出的主要枢纽。平遥古城旅游服务物流园以平遥古城旅游产品物流、特色农副产品贮藏及运输为主。祁县玻璃器皿物流园主要以祁县、太谷、平遥、文水、交城等县的农产品物流为主,兼营轻工、日用品物流。左权堡则煤炭物流园主要承担左权及周边地区煤炭、化工等工业品运输,提供仓储、配送、信息等物流服务,兼营轻工、日用品物流。和顺物流配送中心、昔阳物流配送中心主要承担晋中市东部乃至山西省中部东向煤炭外运的物流功能。榆社物流配送中心主要承担榆社及周边地区医药、煤炭、化工等工业品运输,提供仓储、配送、信息等物流服务。

(2)存在问题。粗放型的物流运作模式,规模和实力小,物流功能单一,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专业能力较差;信息化水平、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不到位,物流依托服务能力不足;管理体制较为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物流园区内企业及园区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二)面临形势

1.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市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精准研判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1)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转型发展是我市振兴崛起、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用好转型综改示范区、能源革命综合试点、国家农高区三块“金字招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充分发挥晋中开发区引领作用,不断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新动能。

(2)创新引领的开拓期。“十四五”时期,我市要以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竞争姿态,奋力抢夺创新发展制高点。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提供战略支撑。

(3)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化期。晋中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独特,有发展新兴产业的先天优势和良好基础。“山西中部城市群”被列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20个城市群之一。晋中是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重大战略规划中的一大发展轴、三大合作区、四大基地全部覆盖晋中市。

2.发展挑战

(1)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的挑战。当前,土地指标紧缺、融资困难、人才匮乏、技术缺失等仍是制约我市企业发展的问题。其中,以土地资源要素为代表的环境承载力不足,制约了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我市要进一步强化资源要素的保障,强化产业调整,改善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集约性,降低资源浪费;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提升环境承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融资体系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等,保障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供应。

(2)实现区域战略统筹的挑战。目前各县(区、市)之间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结构比较相似,导致各县(区、市)之间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充分考虑各县(区、市)的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承载力等要素,全局统筹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布局,构建适合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空间格局,从而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和协同效应。

二、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市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必然选择;是做好非煤产业这篇大文章,破解“一煤独大”资源型经济困局,着力推进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战略抉择。为践行“双碳”承诺,促进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本规划中涉及的重点项目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环办便函〔2021〕140号)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环办环评〔2017〕99号)等文件要求,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和节能审查手续,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和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指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我省实现“转型出雏型”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快速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医药产业、现代食品产业、新材料产业、信创产业(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新兴产业,引导晋中市新兴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方向突围,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努力蹚出一条具有晋中特色的发展新路。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理念,把市场需求作为拉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激发市场活力,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突破阻碍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统筹规划、集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县(区、市)和开发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与发展阶段等因素,加强新兴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科学确定发展定位,形成和谐共生、分类施策、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晋中市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完善产业设备和技术体系,引导新兴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新兴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绿色发展,切实发挥新兴产业园区规模经济效应。

创新驱动、重点突破。鼓励新兴产业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新兴产业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综合能力,加快新兴产业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集聚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先支持骨干企业率先发展和重点突破,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开放合作、融合发展。以改革和开放的创新思维,切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形成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协同联动发展为目标,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注重招商引资与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加强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谋划与引进,促进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呈现出新兴产业强势引领的发展格局,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引领、支撑全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规模总量快速提升。到2025年,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1000亿元,“十四五”时期,力争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收入规模突破500亿元,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一流创新生态基本构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排名全省靠前,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高,新增5个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级)、5个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省级)、5个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省级),以产业链协同创新为手段,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质量品牌大幅提升。到2025年,“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企业新增130户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效率效益持续提升。“十四五”时期,单位产出能耗完成省里下达的指标任务,煤炭高效清洁深度利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例明显提升。

晋中市“十四五”时期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5年目标值

规模总量

新兴产业营业收入

1000亿元

创新能力

新增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级)

5个

新增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省级)

5个

新增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省级)

5个

质量品牌

新增“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中小企业

130户

效率效益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

完成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发展重点

“十四五”时期,要厚植产业集聚力,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锻长板和补短板相结合的原则,按照龙头引领、园区承载、集群发展的思路,以企业为核心,引增量扩存量,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持续实施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主的“筑链工程”,梯度打造八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作高效的新兴产业集群。鼓励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提升自身品牌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本地园区,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内部“既有高峰、又有群山”的主导产业以及产业链配套完善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

突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地位,以全产业链提质升级扩规发展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龙头牵引、链条培育的集群发展模式,以(吉利新能源、甲醇)乘用车、(吉利新能源、美锦氢能)商用车、(中航兰田、保罗)专用车为龙头,形成“一链三线”战略布局,以动力电池及材料、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为支撑,构建“零部件-系统总成-整车”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招引补链、创新强链、配套延链,发挥比较优势、集聚要素资源、创新投资政策,持续引进产业链条内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完整、竞争优势突出、集群特色鲜明、安全可控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十四五”时期,晋中市初步建成我省乃至中部地区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新高地,逐步打造成为内陆地区传统能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本。力争集群内相关企业总数达到60户以上,形成年产乘用车20万辆、专用车7万辆、商用车1.5万辆,辅以在线规模50万辆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专用车市场拓展。

1.壮大产业链中游整车生产规模

以吉利新能源乘用车为龙头,以零部件配套产业园、新能源专用汽车产业园等空间为载体,持续引进国内外大中型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入驻,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和产能提升。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内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已入驻整车制造企业壮大发展,形成年产20万台整车生产规模。支持已入驻企业不断引进先进汽车生产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制造。培育发展一批区域内中小型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扶持吸引区域内此类企业进驻产业集群,支持本地新能源汽车整车的设计、研发、制造等领域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扶植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领域相关中小型企业创业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研发设计创新、核心技术攻克、工艺流程优化、研发成果转化等,为行业内企业创业创新提供空间载体,建设成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孵化基地。以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美锦氢能为龙头,加快年产1万台氢燃料商用车项目投产达效。逐步引入燃料电池核心部件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的氢能核心装备生产基地。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气储运、加氢站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氢能检测中心、车辆维保中心等方面完善产业布局,在“新装备”(氢能核心装备)、“新基建”(加氢站网络)方面发挥优势。以“成丰货运”物流服务平台为龙头,培育发展以城市配送为主的新能源纯电动物流车产业,加快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轻型专用车,加强与中航兰田、保罗汽车专用车生产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年产7万台专用车生产规模。

2.补齐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

聚焦产业链上游零部件配套,围绕招引补链、创新强链、配套延链,充分发挥吉利、美锦氢能、保罗汽车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作用,通过政府产业基金、零部件配套标准厂房,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设备生产研发企业等零部件配套;支持现有零部件生产企业扩规升级,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导同下游新能源汽车龙头和领军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配套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释放现有产能;发挥比较优势,以尚太锂电负极材料为基础,布局引进正极材料、电解液等,力争形成动力电池配套基地,全面提升产业支撑力。

3.拓展产业链下游市场服务

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以城市公共服务领域为突破口,增加纯电动公交车应用数量,加大纯电动公交大巴、中巴的推广力度,加强公交企业对新能源公交车的运营管理,根据技术特性,优化线路安排,实现新能源公交车的高效使用。加大纯电动出租车应用规模,研究制定鼓励纯电动出租车更新政策及应用激励机制,促进出租车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鼓励龙头出租车企业先行先试,鼓励存量更新、增量购置纯电动出租车。加大新能源私家车应用规模,制定和完善全方位鼓励措施,建立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推广,创新政策激励,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规模。

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公交充电设施,加大现有公交场站一体化综合开发改造力度,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公交场站充电设施建设,探索固定充电和移动补电相结合的充电方式,加快配套公交充电场站建设。建设社会公共充电设施,按照经营性车辆充电方式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非经营性车辆以慢充为主、快充为辅的实施原则,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晋中市公共充电设施,以使用者居住地、驻地停车位(基本车位)配建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市域公共停车位、路内临时停车位配建充电设施为辅助,以市域充电站为补充,形成布局合理的充电设施服务体系,鼓励出租车企业、道路运输企业、物流企业等配建充电设施。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协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级创新载体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完善公共研究服务平台,依托有条件的协会组织、科研院所或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联合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单位,建立晋中市新能源汽车产学研联盟,组织实施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培训,推动产学研互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申请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专项,扶持产业研发项目,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程,缩短科研成果生产制造到应用推广的周期,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通过加速生产过程智能化转型、促使新技术赋能高端装备制造、支持传统产业开拓新业态、新模式等方式,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纺机、液压、智能煤机等各项装备,向下游高端应用终端产品延伸,构建“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产品开发—服务提供”产业链。

1.纺机装备

巩固经纬榆次纺机制造领军企业地位,建设以经纬股份榆次分公司为旗舰、包括上下游关联产业集群的大型纺织机械制造基地,形成纺织机械制造研发规模化效应,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重点发展智能型超高速/超宽幅喷气织机、高速新型精梳机及其配套设备等产品,加强具有即时控制、运行情况监控、经纱自动切断/接续功能的新一代织机的研制。依托经纬、贝斯特等纺机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智能化水平,引领中国纺机设备智能制造技术,促进纺机企业集群协作、龙头企业做强成套主机、配件企业做精配套产品,重树“中国纺机名城”品牌。发展全流程智能纺纱系统,建立全方位的分析管控服务平台,实现重要数据的全面采集、集中管理、网络控制以及可视化展现,打造大数据智能服务中心,为纺织设备领域开拓新型且持续增长的服务型制造业务。

2.液压装备

发挥“榆液”品牌优势,大力提升液压装备水平,以高速高效、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技术为方向,结合5G技术的应用,以太重榆液、方盛液压、高行液压等企业为龙头,开展智能专用设备等智能化装备产品及高性能液压元器件的研发,提高晋中市液压智能制造水平。做强做大榆次液压产业集群,依托液压气动元件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轴承、泵阀、紧固件等,完善高端基础件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高性能液压元器件制造基地。

3.智能煤机装备

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围绕智慧矿山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与煤炭开发深度融合,推动煤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集群方向发展,构建“智能芯片—核心零部件—三机一架—成套产品”产业链。以新元煤矿、联安矿用、多尔晋泽等企业为重点,将5G技术引入智能煤矿建设,开展煤矿智能化改造、矿用煤矿智能自动化巡检机器人、煤机智能成套装备及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推动煤机装备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煤机系统集成能力。发展煤矿井下机器人、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等智能化成套设备,推动骨干企业提升装备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以无人开采、生物勘探为主的智能化、自动化煤机装备,着力解决掘进、开采、提升、运输为一体的煤机成套设备集成技术,矿用救生舱、新型智能放顶煤液压支架制造技术等,重点发展矿用防爆电机、防爆风机、防爆开关、隔爆矿灯、个人自救装备等煤矿安全生产和应急防护装备。

4.清洁电力装备

优先发展光伏、风电和智能电网等清洁电力成套装备。光伏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核心部件及光伏专用设备、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发电技术及光伏光热集成技术。风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关键部件、风电设计、设备成套和工程服务。智能电网输变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重点发展智能变压器性(FACTS)输变电设备等。

5.通用航空装备

围绕我省成为国家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省、深化军民融合等机遇,主动争取产业链延伸到晋中,引进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制造业,布局建设通用航空装备基地,重点发展专用无人机。

6.农业机械装备

重点发展通用农业机械、农业初加工设备及智能农业装备制造。通用农业机械大力发展拖拉机、非道路柴油机、微耕机、自走式旋耕机等;农业初加工设备重点研发生产杂粮、核桃、坚果、蔬菜、水果、中药材所需的小型多功能耕作、播种等机械;智能农业装备重点发展智能大功率拖拉机、智能耕种机、联合收获机等。

7.节能环保设备

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节能锅炉设备等,形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产品开发—服务提供”节能环保产业链。

(三)医药产业医药产业

要发挥中药老字号品牌和中药材种植优势,重点发展以原料药精深加工为主、下游制剂为突破的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全产业链,支持中成药经典制剂传承创新和现代中药研发,开发中药饮片产品,打造现代中药及大健康产业链,培育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构建榆次区、晋中开发区、太谷区、榆社县医药产业集聚平台。

1.大力发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与中成药

巩固提升广誉远、黄河制药为代表的中成药企业发展优势,推动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一批现代中药领域高水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中药企业进行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与国内外龙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为中药“走出去”创造条件。引进国际高水平人才和产业化项目,鼓励中药企业参与国际认证及注册,投资中药饮片加工、配方颗粒以及经典名方制剂开发。

2.积极延伸发展化学药产业

大力扶持振东安欣、德元堂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以原料药精深加工为主,下游制剂为突破的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全产业链,形成以经典国药、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为特色的医药工业体系。支持中药提取类企业向化学原料药方面拓展,开发投资自身所需的化学原料药。

3.稳步提升生物医药研发生产水平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中成药企业实施与现代医药体系接轨的转型升级,加强药物部位提纯和检验能力建设,夯实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产业链。

4.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

鼓励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法人生产基地、研发机构、综合服务网点。构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医疗保健及服务”大健康链式发展新格局。鼓励企业利用自有产品及地域优势,延伸开发特色大健康产业,助力医药产业以及医疗服务业的联动及融合发展。

(四)现代食品产业

大力开发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推进杂粮、长山药、红枣、核桃、山楂等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以海玉和北方两个功能食品产业园建设为牵引,利用食品企业集中的优势,带动食品产业集群“原料生产—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品牌创建”全链条发展壮大。

1.拓展食品加工产业链,推进产品精深加工

立足本市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食品加工产业链,打造我市食品加工产业从上游高品质规模化种植养殖、中游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精深加工、下游市场销售输出,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形成我市中高端食品生产加工新优势。

2.延伸食品加工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以提升食品加工价值链为核心,以推进食品加工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为动力,通过工业化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创新重点细分领域产品链条,由产业初级粗加工拓展至中高端领域产品生产制造,研发创新高利润高需求高附加值产品类别,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占有率,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等。

3.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健全质量标准体系

增补健全我市食品加工地方标准体系,对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晋中市食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建立食品加工产业质量溯源体系,完善全产业链4P认证对接新机制,实现我市食品加工产业从原料种养、生产加工、新品研发、产品销售全过程质量监管。谋划建设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食品加工质量检测中心,强化对杂粮、肉类、菌菇、核桃、水果等产品的质量检测。

4.开展品牌塑造工程,构建产业软实力

改造提升杂粮、畜牧、果品、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业,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力度,积极推进形成晋中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体系,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开展食品加工行业品牌塑造工程,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自主品牌,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

(五)新材料产业

以核心新材料产业领域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为支撑,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优势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吸引优势产业要素向链条集聚,做精做优终端产品,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1.碳基新材料

充分利用我市煤炭资源禀赋和焦化产业优势,坚持走高端化、差异化、市场化、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径,明确产业链上中下游同步推进发展思路。上游科学合理控制焦炭规模,做优做绿焦化产业平台;中游加快成熟气化技术耦合应用,积极延伸焦化产品链,打造“以化配焦、化材并举”的煤焦化材料循环经济产业新格局;下游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多措并举,集中攻破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推进终端材料产业化应用。积极发展高档炭黑、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高性能碳素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培育和引进碳纤维下游生产企业,加快形成“煤—煤基石墨—中间相炭微球—石墨烯/电容炭”“煤—焦—煤焦油沥青—沥青基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条。

2.半导体材料

依托重点企业,采用全球领先的低成本和高成品率的蓝宝石、砷化镓材料生产工艺技术,打造国内规模较大的衬底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引进和发展大硅片、碳化硅及高端专用设备制造、合成金刚石等科技项目,实现半导体材料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打造先进的半导体产业园区,争取形成“原材料生产—产品研发—设备制造—工艺研究—技术服务—应用”为一体的半导体材料全产业链。

3.化工新材料

依托我市煤化工、焦化等产业优势,形成“煤沥青、纯芳烃化合物—原丝制备—中间相沥青—高性能沥青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特种橡胶材料、氟橡胶/硅橡胶等产品生产技术,开发聚烯烃、聚酯、聚氨酯等新型热塑性弹性体,重点发展高强和高模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端产品,加快聚氨酯在建筑节能、道路铺装、木工建材、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加强材料改性、复合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树脂/纤维、树脂/金属等合金材料、复合材料。

4.前沿新材料

纳米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纯纳米氧化锌、高纯纳米氧化铝、高纯纳米氧化钨等产品,发展高附加值应用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纳米终端材料产品,拓展纳米材料在建材、能源、涂层、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新能源材料方面加快布局发展晶硅和薄膜为主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开发高功率、高密度新能源关键产品,拓展产品在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加快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展。高分子新材料方面加快发展植物纤维改性材料、抗菌防霉材料和普通改性材料等高分子材料,满足纺织、汽车、医疗、卫生和家电等行业对高分子改性材料需求。

5.其他新材料

——先进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海工钢、超高强韧汽车用钢、高性能轨道交通用钢、高性能工程用钢、先进装配式建筑用钢等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钢铁新材料,形成“铁矿粉—冶炼—轧钢—特殊钢—铸件、构件”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生物基新材料。重点开发生物质基降解材料、药物纳米控制释放体系、抗菌材料、智能纤维素凝胶、荧光材料、吸附材料、高分子储能材料等生物质基功能高分子新材料,构建和完善生物基功能材料创新开发平台。创制一批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仿生材料、生态环保等材料,培养一支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人才队伍,支持生物基新材料、新工艺集中开展产业化示范,支持开展生物基新材料规模化应用示范。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多功能墙体、屋面材料及与墙体材料配套的新型建筑材料。加大墙体材料革新力度,推进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电石渣等固废生产绿色节能新型建材,生产国家墙材产品指导目录中的新型功能材料,加快新型建筑建材基地建设和产品应用,拓宽产品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方面的应用,推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化。

(六)信创产业(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

抢抓全省信创产业培育机遇,支持百信2030创新基地建设,基于百信鲲鹏服务器路线建设晋中信创云平台,推动培育信创产业发展。发挥晋能光伏技术研发全球先进优势,加快提升新型高效电池核心技术水平,构建“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条。

1.大力扶持信创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分工的能力,做实做强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产业。加快以5G网络为重点的无线宽带城市建设,规划布局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新基建”建设,夯实数字底座,鼓励建设“5G+行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突出高端带动和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开发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和信息安全、工业应用、动漫、管理软件等产品,提升信息技术、软件研发能力。发挥科创城科技资源,推进大数据领域重点项目,集中部署存储设备、服务器、路由器等核心计算设备及配套设施,加快专业数据集建设,推动建设数据交易平台,扩大数据开放范围和力度,完善大数据产业体系,探索基于大数据模式的智慧旅游、健康医药管理、教育管理、政务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大数据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设计和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和集成。推进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产业园区与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智慧晋中”。重点完善百信晋中2030创新基地建设,以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为核心,围绕创新产业生态,打造关键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行业应用攻关中心、核心产品制造生产中心、人才培育中心、产业链企业及相关双创中心等多位一体的国内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双创基地。做强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创新平台,强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端科研院所及C9高校合作,承接初创成果,在我市合作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2.提升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影响力

——坚持光伏龙头企业引领。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引进,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以晋能光伏为牵引,拓展我市光伏产业链条,鼓励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强重大项目培育和产业链招商,扩大产能规模,提升我市光伏产业影响力。在晋能光伏带动下,重点引进铝框、背板、光伏玻璃、EVA热熔胶膜等生产企业,增强我市光伏产业配套能力,着眼“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薄弱产业环节建设,打造光伏产业链生态体系。重点推进晋能光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高效单晶PERC太阳能电池项目和超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项目。

——加强光伏产品技术突破。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异质结、钙钛矿等下一代光伏产品为重点,强化光伏电池、组件等关键技术的迭代突破。全面布局开展薄膜电池和新型电池技术研发,部署材料、器件、系统和装备科技攻关,突破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技术,实现太阳能规模化利用,发电成本可与常规能源竞争。推动单晶PERC电池产品优化升级及产能扩张、异质结电池量产关键技术开发并实现量产、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技术开发。加快提升新型高效电池核心技术水平,构建“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产业链条。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中心,提供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与研发环境,吸引相关领域高端人才集聚,带动上下游产业加速发展。支持以人才团队为核心,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光伏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

——拓展光伏产品海外市场。通过鼓励企业扩张产能规模、提升质量技术水平、加大市场营销投入、参与知名光伏行业排名活动等多方面措施打造光伏制造品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高端市场布局,深入拓展海外市场。

(七)现代煤化工产业

要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全力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重点推进阜榆化工、福马年产12万吨针状焦等项目建设。加速煤化工转型,以新型煤化工和精细煤化工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基础,提升传统煤化工,不断完善煤基精细化工产业链,帮助产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晋中南部焦化聚集区和东部煤电化聚集区为重点,结合相关产业政策、市场供需和煤炭资源特质,大力发展“煤焦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产业链条。

1.煤焦油产业链

重点发展煤焦油加氢和煤焦油馏分产物深加工产业。一是通过煤焦油加氢技术,生产轻质燃料油产品,主要发展“煤焦油—燃料油”产业链。二是通过对煤焦油馏分产物深加工将重点发展酚油系列产品、脱萘洗油系列产品、重油、沥青等核心产品。

2.煤制烯烃产业链

围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加强科技攻关,尽快改变目前终端产品雷同的状态,形成终端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的新局面。重点发展煤制乙烯、煤制丙烯、煤制乙二醇,并延伸至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聚烯烃产品。积极开展烯烃新工艺技术示范,对全流程的技术及装备一体化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3.煤制甲醇产业链

根据我市资源特点及周边市场容量、技术成熟程度等情况,在甲醇生产基础上,发展甲醛系列、醋酸系列和甲酸系列产品。将产业链向终端精细产品延伸,研发 MTO(甲醇制烯烃)、MTP(甲醇制丙烯)、MTG(甲醇制汽油)、MTA(甲醇制芳烃)等材料产品。

4.煤制乙二醇产业链

积极引入乙二醇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推动大型企业构建“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聚酯”全产业链,并以聚酯为出发点,延伸生产防冻剂、黏合剂、增塑剂、油漆溶剂、耐寒润滑油、表面活性剂等产品。

(八)现代物流产业

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大力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培育有实力的专业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物流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新型物流业态,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金融”于一体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推进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业的集群发展。

1.推进现代物流产业集聚

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建设中部地区现代物流枢纽为目标,着力引导枢纽型物流项目向晋中迁移,引导物流园区向交通枢纽集聚。重点在晋中现代物流产业园规划建设全市物流业集聚发展核心区域,强化山西中鼎物流园、中储山西综合物流园、三晋国际商贸物流城、苏宁山西物流中心、平安山西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实现物流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发展。围绕晋中108物流廊带建设,积极引导各类物流资源向市域最重要的物流通道——108国道聚集,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若干个物流中心,形成一条集聚发展、连通快捷、服务产业的物流产业带。

2.培育壮大物流品牌企业

支持龙头物流企业申报各级各类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省示范物流园区。注重龙头企业培育,充分发挥中铁、太铁、中鼎、中储等龙头物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加强物流龙头企业引进,吸引晋唐、苏宁等在我市设立货物转运中心。鼓励和引导大型货运(物流)企业通过实施兼并重组、合资、股权参与或者契约联合等形式,拓展物流市场,引导物流企业与相关产业加强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基地和营运中心。

3.完善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专业物流配送中心

积极推进公路、铁路等多式联运,提高现代物流效率,着力构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立体物流联运体系,建设配套京沪、京广、欧亚大陆桥、中欧铁路等跨区域物流大通道的设施,加强重要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货运集散地运输网络的无缝衔接,形成具有集聚效应、层次分明、高效快捷的物流运输网络。畅通现代物流配送网络,重点在产业集聚区、交通枢纽、集散地以及交通干线周边建设快递物流园区等专业物流配送中心。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推进“快递下乡”,形成覆盖全市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4.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为方向,通过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传统物流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互联互通,强化数字平台支撑,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物联网、智能终端、智能仓库等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物流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围绕煤炭、焦炭、装备制造、玛钢、玻璃器皿等行业,搭建面向行业的集资讯、交易、支付、配送等于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运用智能化技术装备对物流园区、通道和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选择重点物流企业开展信息化管理和智能装备应用试点,运用条形码、电子标识、射频技术、自动分拣、自动拆封包、搬运机器人、危化品智能检测等技术对运输、仓储、配送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物流各环节效率。积极引导、鼓励物流企业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创建物流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信息平台,构筑形成立足晋中、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物流信息港”。

四、空间布局

总体结合各县(区、市)现有的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市的新兴产业进行空间布局。

(一)晋中市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原则

统筹发展。根据我市各行政区的发展定位,统筹各县(区、市)新兴产业产业布局,协调各县(区、市)新兴产业差异化发展,强化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各县(区、市)新兴产业的协调互补发展。

集群发展。通过新兴产业合理布局,构建以各县(区、市)新兴产业聚集平台,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配套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发挥产业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

绿色发展。用绿色、低碳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努力推进低碳生产、节约生产、环保生产,强化新兴产业“节能、低碳、减排、降污”意识,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效率。

循环发展。推动企业发展循环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循环发展,引导企业采用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可循环的发展模式,提高企业之间的资源、能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

(二)晋中市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以市场化配置为依据,以科技和产业资源禀赋、原有产业布局为基础,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各类开发区(园区)为依托,以大型骨干企业布局为引领,构建以各县(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1.新能源汽车产业

晋中开发区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积极发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培育发展充电设施等生产制造及建设布局,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同步研发氢能利用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灵石县重点发展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动力电池系统总成、电机、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提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重点建设晋中市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基地。昔阳县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积极研发制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隔离膜、电解质及辅助材料,研制生产新能源汽车所需电池等关键零部件。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构建以晋中开发区为核心,以其他县(区、市)为补充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其中,晋中开发区重点布局纺织装备、液压装备、电力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寿阳县重点布局智能煤机装备,平遥县重点布局通用航空装备,太谷区重点布局农业机械装备。

3.医药产业

构建以榆次区、晋中开发区为核心,以太谷区、榆社县为补充的生物医药聚集区。晋中开发区重点发展原料药、化学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生物制品,太谷区重点发展中药设施化种植、中药提取物、原料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和中成药生产,榆社县重点发展药物包装、现代中药、原料药和保健品生产。

4.现代食品产业

榆次区重点发展以面食品、油脂及酿造为代表的杂粮加工和以苹果为代表的水果加工;太谷区重点发展以猪肉、家禽为代表的肉类加工;祁县重点发展以牛肉为代表的肉类加工和以梨为代表的水果加工;平遥县重点发展以家禽为代表的肉类加工和以苹果、梨为代表的水果加工;灵石县重点发展核桃加工;寿阳县重点发展杂粮加工和菌菇加工;昔阳县重点发展菌菇加工;和顺县重点发展以牛肉为代表的肉类加工和以双孢菇为代表的菌菇加工;左权县重点发展核桃加工。

5.新材料产业

晋中开发区重点发展以蓝宝石、砷化镓和碳化硅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代表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以光伏材料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昔阳县重点发展以锂离子负极材料为重点的前沿新材料,同时发展以镁合金为代表的先进金属材料以及烧碱和特种树脂等化工新材料。和顺县重点发展硅钢专用新材料为代表的先进金属材料。榆社县重点发展以醋酸、乙醇、丙酸等基础化学品和乙腈、乙醛肟等精细化工品为主的化工新材料。祁县重点发展预焙阳极、石墨阴极、石墨电极、炭电极等碳基新材料和以全氟醚橡胶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介休市及灵石县重点发展石墨电极和负极材料等碳基新材料。太谷区重点发展以超高强韧汽车用钢、高性能轨道交通用钢为代表的先进金属材料和以石墨(质)化阴极、石墨电极等为代表的碳基新材料。平遥县重点发展以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代表的先进金属材料。

6.信创产业(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

依托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百信2030晋中创新基地,围绕大数据产业上下游加快“补链、延链、强链”,打造大数据核心集聚发展区,带动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大数据特色园区。支持建设数字化应用创新中心,协同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已有企业或作为合作伙伴入驻晋中,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方面展开信息技术应用场景联合创新,打造一流的信创基地和国家级双创基地。充分发挥晋中开发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全市“1+10”联合体,发挥各开发区自身优势,培育打造信创产业(光伏电池及组件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7.现代煤化工产业

结合各县(区、市)煤炭资源、水资源、交通条件等资源禀赋,以及煤化工产业发展基础和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导向,最大化发挥各县(区、市)优势,构建以寿阳县、昔阳县和介休市为核心,以灵石县、和顺县和榆社县为补充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以寿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昔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介休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承载平台。

8.现代物流产业

形成以榆次区为核心的综合物流,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核心区中心地位、要素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重点发展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服务的立体式综合物流;打造108区域一体化综合发展廊带,以108国道、大运高速、大西客运专线、南同蒲铁路等综合交通干线为依托,以沿途物流园区为基点,建设大数据、综合物流、商贸服务的精品廊带;打造晋中东部工业物流区,以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五县为主体,以207国道及其延长线、阳涉铁路、太焦铁路、朔黄铁路、太长高速和汾邢高速等交通路网为支撑,重点发展工业物流,打造东部工业物流区。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链长制”制度

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链长、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链长,行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的“链长制”工作机制,通过统筹内外部资源,集中力量在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加速构建完整产业链条。统筹考虑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工作,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

(二)加强企业用地保障

将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度扩大新兴产业用地供给,保障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用地规划和建设指标。对符合晋中市发展规划的新兴产业,通过保障用地,在遵循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实施多种鼓励政策,最大限度满足优先发展的用地供给。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行业权威的核心人才。制定引才奖励办法,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对招才引智实行奖补。积极出台有吸引力的户籍、就业、科研等人才政策,突出待遇留才,加大紧缺人才引进补贴,高标准推进人才公寓建设,解决好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和子女就学等“关键小事”,让各类创新人才心无旁骛“做好大事”。

建立产业培训专家库,开展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三方合作,推进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以举办系统性的培训班或讲座的形式,加强面向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度。加大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实用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为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企业培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衔接、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支持杰出企业家干事创业。

(四)优化组织协调机制 

各县(区、市)人民政府要强化职能,发挥整合资源、综合管理、协调推进和重点实施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特别要加强人口、土地、环境、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统筹协调。抓好政策落实,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投入到位。针对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

(五)提高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各类园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开发区、战略投资者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合作联盟,实现平台建设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鼓励骨干企业牵头到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重点在沿线国家投资建设配套产业园,为我市企业抱团“走出去”搭建发展平台。切实发挥商会和各类组织的积极作用,吸引企业家投资创业。充分利用山西省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大学城”资源优势,开展新兴产业项目招商,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创业投资、高新技术服务企业,营造科技孵化和科技创新生态,形成众创集聚格局,推动晋中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和规模发展。

(六)强化项目建设保障

要积极谋划、引进和实施一批对晋中市新兴产业发展全局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并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全力推动招商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对新引进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加强各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保障项目落地需求;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为新兴高端产业链形成提供保障。

 

晋中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

 

新装备是融合最新科技成果和现代制造技术,综合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或在产业链占据核心地位的高端制造装备、生产线或精密设备,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新装备产业是我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及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谋划我市在全国和全省产业发展新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关键路径。为提升我市新装备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回顾

“十三五”时期,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做优做强纺机、液压、玛钢铸造、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集群,我市新装备特色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发展现状

晋中工业基础雄厚,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玻璃器皿、炭素、铸造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现代食品、现代煤化工、光伏电池及组件、现代物流八个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晋中已成为全国纺机、液压元件、焦炭、玛钢、炭素、玻璃器皿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榆次被誉为“中国纺织机械名城”,太谷素有“中国玛钢之都”之称。

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初步形成以纺机、液压、煤机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20年集群内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为35.9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02.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6%;2022年工业增加值达到59.4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42.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5.2%。龙头企业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全球排名前三的纺机企业;太重集团榆次液压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端液压产品制造企业之一,液压阀产量位于全国前三。

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省占重要地位,以吉利汽车、中航兰田等为龙头,以晋中开发区为集聚发展区,向太谷、祁县、介休、灵石点状突破,初步形成以吉利电醇油汽车和美锦氢燃料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目前形成年产乘用车10万台、商用车5000台、专用车2万台的生产能力。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5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84%;2022年工业总产值238.9亿元,占全市的6.2%。

晋中玛钢铸造产业主要集中在太谷、平遥两县(区),在国内占主导地位,沟槽管件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电力金具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2020年玛钢产业工业总产值达58.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95%;2022年工业总产值98.4亿元,占全市的2.6%。

目前,晋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纺机、液压、铸造、煤机等新装备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工业的10%以上,已成为晋中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十三五”时期,尽管后期受到疫情影响,晋中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仍达到6%,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带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1.9%。“十三五”期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96.6亿元,同比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40.2亿元,同比增长5.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6.6%,总产值由“十二五”末的97.5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202.9亿元,年均增长15.8%;利税由2.9亿元增长至3.2亿元,年均增长2%,总体呈现稳步增长。

2.重点集群不断壮大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吉利乘用车、吉利商用车、中航兰田的快速发展为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为空间基础,建设了一批标准厂房,先后引进17家企业入驻吉利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带动了一批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初期产业配套初步形成。同时,保罗汽车年产3.5万台专用车厢、美锦氢能年产1万辆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和50万kw氢燃料电池堆等一批产业链关键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使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逐步形成,配套能力明显提升,产业集群日积成势。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提升纺机、液压、煤机等智能专用装备制造产业级次,重点培育基础工艺装备、液压装备、节能装备、电子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具有强劲发展的优势企业。以经纬、贝斯特等为代表的纺机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经纬纺机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化、高性能、高端纺机装备,促进纺机企业集群协作,实现了龙头企业做强成套主机、配件企业做精配套产品的发展目标;液压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太重榆液,发挥“榆液”品牌优势和太重榆液高性能液压件在行业的引领作用,发展高端化、成套化液压产品,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高性能液压元器件生产基地;煤机及智能制造专用装备产业以寿阳新元机械、广瑞达、潞安重工、华越中浩机械、汾西华益等为代表,大力开展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形成研发与制造并举的产业发展模式。

铸造产业集群。依托太谷玛钢、平遥铸造两大集群优势加速发展。以太谷玛钢铸造园、平遥峰岩铸造集聚区为载体,整合资源,集中扶持,形成卡耐夫、永强电气、平遥华兴电机、永华铸造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玛钢产业制造基地和国内先进的铸造产业生产基地。

3.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随着企业创新动力的不断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新装备制造及配套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纺机领域。自主研发了JWF1572型新一代全智能型细纱机、JWF1286型全自动精梳机和JWF1618型转杯纺纱机等多项新产品,建成国内首条全流程昼夜无人值守工厂示范线,建立行业棉纺智能制造新坐标,被工信部评为“全流程智能纺纱新模式应用项目”;完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12万锭超级数字化超长细纱机纺纱和JWF1569T型高速细纱机、JWF1562E型环锭细纱机、JWF1552型短车集体落纱细纱机等项目研发。

液压领域。高压轴向柱塞泵突破了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了全工艺链35MPa级液压泵产品的制造,摆脱了长期以来冶金、水利、锻压等重要工业研发领域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电液系统集成智能轨道板生产线及检测系统为高铁建设提供成套设备。

铸造领域。积极推进转型升级,行业整体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高。鑫万兴、卡耐夫、众德天和、永强电器等铸造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卡耐夫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市级绿色工厂。

煤机及智能制造专用装备领域。阳煤集团寿阳新元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保泰”牌EBZ160悬臂式掘进机成功下线并投入市场,获得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颁发的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并获得“掘进机液压件通用打压工装”“掘进机液压系统用管路联通装置”等五项专利。2018年该公司被山西省科技厅认定为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

4.涌现一批龙头企业

市场主体活力加速恢复,17户企业上榜“2020山西民营企业100强”,为全省数量最多。

纺机产业领域。除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外,涌现出了山西贝斯特等一批民营纺机企业,数字化棉纺细纱机械、智能织造机械、精梳成套机械和高档精梳机等产品的制造已达行业领先水平。

液压产业领域。拥有太重榆液、方盛液压、斯普瑞、高行液压等行业重点企业,形成以高压柱塞泵、高压叶片泵、内啮合齿轮泵、液压阀、高压油缸为特色的成套化液压产业。高压轴向柱塞泵在工业和工程机械领域成功应用,主要性能接近进口产品,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带动了周边配套件行业的产业升级。

铸造产业领域。拥有众德天和、龙城等一批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工厂的新兴铸造企业,形成一批在全国玛钢行业有较大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企业,进而带动了玛钢铸造全产业链发展。

5.创新体系不断提升

我市通过实施创新工程加速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创新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装备制造业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1户,国家级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户,高新技术企业80户,有力促进了我市装备制造行业技术和质量水平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新装备发展仍存在产业结构偏重、产业链条偏短、新兴产业支撑不足、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端创新人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装备制造领域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1.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我市整体上缺乏一批对区域经济带动力强的规模优势企业以及与之配套的本地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的优质民营装备企业和中小企业,装备制造产业关联带动性不强,未打造形成齐全完备的产业链,基础配套能力亟待提升。除汽车、纺机装备、液压领域外,当前我市新装备多以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基础零部件加工组装制造为主,整机及成套装备占比不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整体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不全、关键配套零部件缺项,尚未形成新能源汽车上中下游链条发展格局。

2.龙头企业带动不足

新能源汽车领域,尽管有吉利汽车龙头企业,但围绕汽车的产业配套链还不完整;纺机、液压、玛钢铸造等产业领域尽管围绕龙头企业建立了一定的产业集群,但集群规模、技术实力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集群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强。

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高附加值的大型成套设备和高精尖产品的集成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数量、创新团队引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薄弱。多数装备制造企业靠引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线进行生产,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缺乏。

4.智能制造处于洼地

整体智能化水平不高,绿色、低碳制造推进缓慢。企业智能化投入不足,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深度和层面较低,未能实现设计、生产、物流、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整体较低。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1.双循环新格局为新装备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在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下,推动装备制造高端供给能力,对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补短板装备、锻长板优势,打造一批新装备产品已成为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新举措,高端装备创新发展面临历史机遇。

2.“六新”要求为新装备发展指明未来方向

新装备是山西省14个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全省转型发展意义重大。把握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发展与政策机遇,可提升新装备产品效能与制造服务深度,打造新装备产业增长极;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攻关,助力研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新装备,以新业态赋能传统装备制造业,形成一批占据价值链高端的智能绿色新装备。

3.资源要素基础为新装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省相继出台的关于能源优势转化机制、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意见以及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和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为我市智能煤机产业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为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4.区域协同战略为新装备发展赋能全新动力

我市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和配套服务产业资源,坚持区域协同战略、实现差异化发展,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

(二)严峻挑战

1.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为新装备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从国际来看,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从国内来看,我国产业供应链安全风险加剧,创新能力仍无法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加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新方向。

2.产业结构调整亟需我市装备制造寻求新的产业增长极

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占工业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虽对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也带来经济波动大、环境污染重、产业效率低下的严重弊端。过度依赖能源产业,在经济升级转型及低碳发展上面临着既迫切又艰巨的挑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牵引,将是新装备快速发展的关键。

3.高质量发展必将带来区域间激烈竞争

面对各省、各地竞争性发展态势,我市正处于资源型经济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演变阶段,未来10年是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思路及要求,以精细化、国际化、高端化、智慧化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依托,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逐步实现晋中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制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高水平、高附加值的新装备及配套的零部件产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给予政策支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为实现晋中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创新驱动,重点突破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基础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和示范应用全创新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晋中新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3.龙头引领,集群发展

围绕晋中新能源汽车、纺织机械、高端液压、先进铸造等新装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晋中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

4.融合发展,协同促进

推进与省、市内各产业间融合发展,注重与太原市、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大学城资源融合发展,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为新装备发展赋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新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程度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一批龙头领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骨干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装备和产品。在新装备规模效益、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方面实现较快发展,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和高端通用新装备、智能专用新装备及高端基础件互为支撑、融合发展、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的新装备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四、发展重点

聚焦新能源汽车等前沿新装备,纺机、煤机等智能新装备,高端液压和先进铸造等高端新装备基础配套件产业领域,应用先进新装备,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以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夯实基础、发展高端、培育新兴、打造新装备品牌为重点方向,加快晋中新装备产业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

(一)布局新兴,发展前沿新装备

紧抓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契机,依托吉利、中航兰田等龙头企业,以整车加工制造为主,培育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适度打造氢能源领域创新生态体系,构建氢燃料汽车产业链与配套设施。

1.发展重点

突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地位,以全产业链提质升级扩规发展为目标,以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为龙头,三条发展主线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一链三线”战略布局。大力实施招引补链、创新强链、配套延链,持续引进产业链条内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

——优化产业链前端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支持以商用车为主的汽车变速箱、电动发动机、车桥、制动装置、发动机铸件、发动机曲轴等重点零部件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品质与可靠性。引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设备生产研发企业,丰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以吉利汽车和配套企业为核心,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整车匹配、车身开发、动力总成研发能力与水平,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整车装配能力,构建整车生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适度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及配套产业。依托山西美锦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及配套产业,逐步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下游链条,扩宽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和范围。

——突破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智能网联技术,研究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等智能辅助系统,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等技术,打造人联网、车联网、物流联网和电联网的“四网合一”新能源专用车运营模式。

2.发展路径

——补齐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发挥吉利、美锦氢能、保罗汽车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作用,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设备生产研发企业等零部件配套;支持现有零部件生产企业扩规升级,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引导同下游新能源汽车龙头和领军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释放现有产能;以尚太锂电负极材料为基础,布局引进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建设项目,提升产业支撑力。

——壮大产业链中游整车生产规模。以吉利新能源乘用车为龙头,以零部件配套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大中型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入驻,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和产能提升。重点支持吉利新能源乘用车技术改造扩能,美锦氢燃料电池汽车及配套项目建设,加强中航兰田、保罗汽车专用车生产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年产20万辆乘用车、7万台专用车生产规模。

——拓展产业链下游后市场服务。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推进充电设施、甲醇加注站、加氢站布局建设,发展换电设备、电池回收、维修保养、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拆解回收、汽车金融、汽车保险等后市场服务,促进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发展。

——优化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鼓励企业构建新能源商用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体系,突破锂电池、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生产研发技术壁垒,建立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科学布局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换电技术,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开发专用电动微型车、新能源环保市政专用车、工程车及其他特种专用设备。

——构建智能网联创新体系。推广与应用智能网联、智联交互技术,鼓励企业跨界合作,建立“人—车—路—云”高效协同机制。提高乘用车、商用车车联网渗透率,优化司机驾驶行为监控分析,优化不同场景的车辆驾驶建议,提升汽车驾驶安全性与舒适性。

(二)发展高端,打造智能新装备

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关键装备,以传统装备能力效率提升和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为牵引,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为传统装备赋能,推动纺织机械、煤机装备及智能制造等专用装备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特色化、服务化方向升级。

1.发展重点

(1)纺机产业

——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智能化水平。依托经纬智能纺机、贝斯特等企业,以装备工艺流程自动化、过程控制数据化、业务单元模块化为抓手,重点突破高速/全自动精梳机技术、数码纺智能纺纱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大力提升高速新型精梳机及其配套设备、集聚纺纱设备、细络联络并捻设备、高速剑杆织机系列与高性能经编机等传统纺织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创新发展新型纺织装备。推进装备技术创新,突破喷气涡流纺技术、电锭细纱机技术等关键技术,发展智能型超高速/超宽幅喷气织机、智能化针织圆纬机等创新纺织装备,改变我国高端气流纺、细纱机依赖进口的局面。

(2)煤机产业

依托煤机装备制造基础,以制造能力、生产效率和可靠性提升需求为牵引,推动智能煤机、专用装备等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

——巩固强化关键配套部件。发展煤机成套装备核心部件以及煤机装备电气系统、煤矿数字化矿山网络通讯系统等关键配套部件,引导企业围绕重点煤机装备进行产业配套,鼓励将本地优质供应商纳入供应链体系,提升煤机装备配套能力。

——重点开发煤炭智能化高效分选技术装备。集成开发灰水热实时检测仪器仪表,研发机电一体化大型重介、跳汰、浮选等分选设备,构建自动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提升国产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节能化技术水平。

2.发展路径

(1)纺机产业

依托经纬纺机技术基础,根据下游用户生产需求,发展全流程智能纺纱系统,打造大数据智能服务中心,建立全方位的分析管控服务平台,实现设备运行、维护、故障、预警、产量、效率、能耗等多方面的大数据分析,为纺机领域开拓持续增长的服务型制造业务。

协同发展服务型制造,建立专家知识库、产品故障知识库、故障处理知识库、业务算法模型库,实现企业知识的数据积累和价值发挥;通过将产品运行数据、预警数据、故障数据、维护数据以及售后数据整合融入PDM系统,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闭环,为产品研发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2)煤机产业

突破大功率永磁耦合传动技术,研制开发700kw以上的大功率永磁耦合软起动装置等大功率设备软启动技术与装备;研发4.5m以下厚及中厚煤层成套装备核心部件、1.3m以下薄煤层成套装备部件、特大型深井矿井提升设备配件,以及煤机装备电气系统、煤矿数字化矿山网络通讯系统等煤机关键部件;突破大型振动部件稳静结构设计、高离心因数转鼓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提高振动筛、离心机等大型装备可靠性。

(三)实施强基,配套高端新装备

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技术重点攻关,突破核心零部件和基础件的产业化技术瓶颈,重点支持高端液压件、先进铸件等关键基础件与整机同步研制。

1.发展重点

(1)高端液压产业

解决国家液压元件“卡脖子”问题,突破工程用高压柱塞泵、高压马达、多路阀国产化工作,建立包括完整的材料技术、表面处理技术、控制和试验技术在内的全产业链、全流程研发和生产管理体系,在挖掘机、起重机、煤炭掘进机、混凝土工程机械领域实现应用,实现对进口液压元件的替代。

发挥液压系统集成优势,扩大主机配套能力。依托太重榆液、方盛液压、榆次海洋、斯普瑞等实力较强的液压元件及系统集成企业,重点突破总线型电液控制元件和系统的开发应用、变转速液压系统和整机能量管理系统技术、一体化执行器(EHA)、高性能静压传动(HST)、液压系统主动故障诊断方法、低噪声无泄漏液压系统等产品与技术研究,为重矿冶金、工程机械、海洋船舶等领域进行配套。

(2)先进铸造产业

以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目标,发展玛钢管件、电机、大型机床等优势产品,逐步形成“铸造—机加工—装备—整机”产业链,实现单一铸件产品向终端产品的升级,提升铸造产业的附加值。

2.发展路径

(1)高端液压产业

打造国内先进的高端液压元件研发平台。以太重榆液技术中心为核心,联合行业内企业,以主机需求带动技术进行开发;联合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组建液压技术研究院,突破闭式柱塞泵、比例伺服阀、数字阀等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替代进口,从技术层面解决工程机械、汽车、军工等领域装备升级所需高端液压元件依赖进口的瓶颈问题,把太重榆液液压技术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内先进的高端液压元件研发平台。

以液压元件为基础,拓展延伸液压产业链。依托太重榆液的研发、产品、装备、品牌等优势,在发展液压元件的基础上,产业链向三个方向拓展延伸,建成国内一流液压元器件示范创新链。一是向全液压驱动及电子控制的工程机械和行走机械成套元件方向发展,确定主机产品,研究相应技术,与主机厂共同开发,目标为推土机、挖掘机、军工产品等主机配套,主要产品为多联泵、电子控制比例泵、整体多路阀及电子控制整体比例多路阀、控制器件。二是向智能化液压系统方向发展,利用新技术、采取新工艺、面向新领域、实现新突破。三是向以液压控制为核心技术的整机方向发展,开发高端智能装备,包括海工装备、军工配套智能装备、深拉伸成型机、热压机、数字装配线等。

(2)先进铸造产业

加强产业研究。邀请国内行业专家、团队把脉产业转型,精准确定发展方向、步骤路径,推动铸造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加大资源整合。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兼并中小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企业。鼓励具有个体优势的企业加入龙头企业或者抱团重组,进行协作生产,发挥互补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快园区建设。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搭建服务平台、增强要素保障等方式,重点建设好太谷玛钢和平遥铸造产业园区,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集聚效应。

注重品牌开发。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国家、省级知名品牌,依托太谷玛钢研发会展中心,对标广交会、厦洽会等国内知名行业展会,积极组织产品展示展销交易会,大力包装推广铸造产品,扩大行业影响力。

提升人才素质。通过专业培训、外出考察、实践历练等方式培养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提升战略眼光和市场经济理念,增强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积极培养引进模具设计、自动化管理等科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选送一批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组织一批到铸造产业发达地区交流学习等方式,打造一支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

五、主要任务

(一)智能绿色升级工程

加快布局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赋能作用。统筹链上协同,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沿产业链上下游推动从研发设计到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改造。

1.培育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支持制造企业、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企业,针对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智能工厂(车间)建设需求,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引导和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企业制定智能化改造培训计划,针对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管理改革的建议。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实施智能制造积累软件支撑能力。推进新装备企业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形成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控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

2.加速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智能化升级

以数字化、智能化全覆盖为目标,围绕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重大需求,结合5G与工业互联网技术,积极搭建全市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企业,提高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加速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引导和推动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建成一批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和工程应用。

3.推进新装备产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推进工厂绿色化转型。组织开展绿色工厂诊断,提出企业绿色制造实施建议,组织绿色化升级改造成效显著的企业申报国家绿色示范工厂。创建绿色园区。以玛钢铸造类产业集聚区为抓手,建设绿色制造示范园区,通过共享数字化工厂建立公共加工区,运用智能能源监控系统并统一开展园区“三废”处理。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绿色采购、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方式,调动更多企业关注和打造绿色供应链。

(二)信息技术应用工程

1.以信息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

积极升级改造原有加工设备,提高企业精益生产效率,全面提升生产工艺和水平。鼓励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有效提高企业数字化水平与生产加工能力,力争实现各生产流程间网络化协同制造。推进企业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形成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控能力和产品追溯能力。

2.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制造

创新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鼓励企业开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技术改造和智能工厂(车间),加速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智能化升级;利用5G技术搭建协同开发与云制造平台,推动装备制造业在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环节的升级改造。灵活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构建新装备制造过程中运行数据、故障及解决方案的综合性数据库,开展全生命周期运维监控服务,建立产品数字化研发平台,提高智能测试装备、基于机器视觉识别的质量在线检测系统、智能仓储物流装备等普及率。

(三)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1.发挥龙头辐射引领效应

集聚上下游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等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吉利汽车龙头企业,以政府、企业联合招商模式,引进一批专业化、高质量汽车零部件企业,着力提升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产业的效益拉动比;加快本地配套生产企业招引整车龙头企业供应商体系,坚持做长链条、做大板块、做实基础,实现动力电池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共享。纺机产业依托经纬纺机品牌及技术优势,推进纺机企业差异化集聚发展,推动各类纺机装备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高端液压产业依托太重榆液,推进液压产品协同发展,最终为系统集成进行服务。先进铸造产业依托现有铸造园区龙头企业,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搭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铸造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高端铸造产品上档升级,逐步建成以太谷、平遥铸造园区为主的装备产业集群和以绿色铸造创新为主的精密零部件铸造产业集群。

2.强化龙头带动效益

对照新装备各产业创新生态云图,梳理分析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链相关方、供应链各环节,补缺闭环、扶优扶强。一是培育吉利汽车等一批百亿级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发挥产业辐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优势,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发展,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鼓励开展专业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形成专业化配套发展格局,鼓励大型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开放共享资源,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三是提升吉利汽车、经纬智能纺机、太重榆液等龙头企业配套牵引能力,逐步完善重点产业环节,提升区域配套能力与专项服务能力。

(四)创新生态培育工程

坚持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以一流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催生创新成果,提升区域整体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1.培育国有企业创新主体能力。发挥驻晋央企和省属、市属国有装备企业的主体和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和强化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培育创新领军人物,促进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头开展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攻关,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核心。

2.培育创新生态环境。强化政策引领。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和R&D经费投入奖励等政策落实,支持企业建设实验室,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开放合作的创新机制。引导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携手合作或配套协作,积极组建研发平台和重点攻关项目组,开展多元化研发活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产品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强化与国内高端科研院所及C9高校合作,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搭建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组建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平台,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率先应用。

(五)高端人才集聚工程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

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大学城、院士工作站,吸引重点科研机构、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高端科研人才及团队与企业进行合作、中试、成果转化,鼓励晋籍专家和人才返乡投资、项目合作和技术指导。按照新一轮人才引进计划,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人才资源服务、人才项目孵化、人才创业载体开发运营等全链条全周期服务。

2.加大复合型技能人才和工匠培养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急需的专技型、高技能型技术人才和专业化工匠,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大支持力度填补复合型技能人才缺口。

3.注重优秀企业家培育

健全支持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打造企业家队伍,开展优秀企业家的培训、交流、评选、奖励等系列活动,提供政策资金税收等指导,培育一批勇于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尊重市场和用户、有长远发展信心和做大做强决心的企业家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指导监督,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改进优化政务服务、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完善营商和消费环境,推进公平有序的市场良性竞争格局。简化和理顺行政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完善窗口服务功能,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减轻企业负担,营造晋中特色、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

(二)加强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加强招商引资增量项目引进、落地和实时跟踪服务力度,保障存量项目落地建设和投产运营的成功率;建立政策服务平台,组织相关部门、企业、银行、税务、行业协会等交流研讨,分享行业发展政策、动向,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为企业优化发展理念提供积极引导,为企业争取政策提供精准指导;形成部门会商研讨、运行监测分析、重要情况通报、重大项目跟踪、工作情况调度、政策绩效评估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融结合

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满足创新装备企业的资金需求,建立快速审批绿色通道。搭建合作桥梁,促进金融机构与装备制造企业互信合作。用好促转型增动能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债权、股权、联合投资、定增并购等方式,为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工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新装备产业发展,拓宽社会投融资理财渠道,提高社会资金收益。对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国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提供政策奖励,鼓励企业应用供应链金融、区块链金融等数字金融产品,创新投融资渠道与新模式,解决融资问题。

(四)创新招商模式,优化投资环境

遵循市场化招商原则,积极开拓思路,以商招商,开展线上、线下的组合招商模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级招商模式,扩大对外交流往来,做好新装备项目洽谈对接。充分发挥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机构的统筹协调指导作用,强化投资促进机构推动落实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的职能,充分利用驻外机构、企业、商会等各方面优势和力量,形成统筹有力、责任明确、广泛参与、高效务实的招商引资格局。


【打印正文】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