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晋在晋商 >兴衰始末>详细内容

边贸肇始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8 浏览次数: 【字体:

    明代中期,晋中商人初步兴起,在一些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据相关资料记载,平遥颜料商在京城前门外北芦草园创建有平遥会馆,又名集瀛会馆,后改称颜料会馆。清乾隆元年(1741)平遥颜料会馆碑记“我行先辈立业都门,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长,自明代以至国朝,百有余年矣。”《娱乐醒心编》中也记录有明代中期太谷商人往京师贩运煤炭的故事:景泰初年,太谷人房氏,往北京贩运煤炭10大船,值银2.8万两,由于煤炭运去时,正值蒙古也先部围困京师撤离不久,煤炭奇缺,十分抢手,最后净获利10万余两白银,利润超过成本的两倍多。

    明宣德至嘉靖百余年间,明王朝陆续在北部边地开设宣府、万泉、张家口堡、山西水泉堡、大同、辽东等茶马市场,允许汉民贩运内地生产的绸缎、布匹、粮棉、盐、茶、铁器等至北疆地区,与蒙古民族进行商品交易,换回蒙族地区盛产的马、骡、牛、羊等牲畜及毛皮等畜产品。晋中商人以“极临边地”之便,在全国各地采集物资,然后东出张家口,西出杀虎口,运送到北部边地进行贸易活动,并迅速在北边贸易中打开局面,在大同、张家口、杀虎口等边地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据清顺治版《云中郡志》卷二记载,在明代较早开设的大同边贸市场上,“商贾皆出山右人,而汾、介居多,踵世边居,婚嫁随之”。平遥《冀氏家谱》记载,平遥人冀成,于明宣德二年(1427)由平阳府临晋县(今运城市临猗县)迁入平遥城内上西门街,明末时其一支迁至平遥大羌城村,“累于食指,股贾边地”,传到五世冀怀玉,已成大富之家。在隆庆五年(1571)设立的张家口市场,基本为八家山西商人垄断。据清道光《万全县志》记载:“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发云。”其中有据可查者,就有晋中两家,一为范永斗,一为翟堂。范永斗即介休县张原村范氏第七世传人。据《张原范氏家谱》记载:明末,范氏第六世范明携长子永魁先在塞外独石口经商,约在万历四十年(1612)后转往张家口。又据清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范氏“七传而至肖山(范永斗,字肖山,范明三子),家大起,贾于边城,以信义著”。翟堂为榆次人,先前经营情况不详。据1996年版《榆次市志》记载,入清后其所办的商号经营项目有烟丝、土布、茶叶、绸缎。范永斗、翟堂等八大家不仅与蒙民互市,辽东女真族也遣人“往来张家口卖马买货”,交易时“皆此八大家主之”。

    另外,明代从事边地贸易的晋中商人,还有万历年间,“榆次人李孟明,与虏私易马尾”等有关记载。

    除与蒙古地区牧民交易的旅蒙商外,晋中还有一批南下远赴川贵、湖广、闽浙等地从事贸易的商人,称“走云南下四川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