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晋在晋商 >巨族豪宅>详细内容

王家大院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8 浏览次数: 【字体:

 

第一节  规模布局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静升镇,是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最早拥翠巷形成于康熙三年(1664),最晚视履堡竣工于嘉庆十六年(1811)。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十分宏大。王家从明朝末年到清朝末年,300年间不断大兴土木,修建宅院,特别是在清朝雍正、乾隆、嘉庆百余年间,每隔十年八载就有一项浩大工程开工或告竣,留下大小院落数百个,房屋1118间,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仅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范围的就有4.5万平方米。至2005年修复开放的有3万多平方米。

    王家大院的各个建筑群,包括堡、巷、院、祠堂等,散布于静升村各处,各自形成独立的布局体系。主要建筑群是视履堡和恒贞堡,建于村北黄土坡上,分踞东、西,隔沟相望,以龙凤桥彼此相通,并与地势更高的崇宁堡成呼应之势。视履堡和恒贞堡都是堡墙环绕的封闭型城堡式建筑群,以南北轴线为准,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由南向北形成几进院的纵深,并从中轴线向东、西两个方向横向展开。其中视履堡以东、西主院即敦厚宅、凝瑞居为中心展开,其后院及花院、书房院环布北、东、西各处;恒贞堡则以东、西对称形式,从南向北各排四层院落,再配以若干偏院。其主院结构,或为前厅后室,或为前园后室,再配以厢房。总体布局在规范之中有所变化,井然有序而又错落有致,给人以宏伟、壮观、稳定、深邃之感。

 

第二节  建筑历史

 

    明初,静升王氏始祖王实,初居静升村时,为人佣耕,租人屋舍;后渐成自耕农,稍有积蓄,遂在静升张家巷(俗称张家槐树底)建造住宅,为王氏宅院之始。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从清康熙年间起,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康熙年间主要在村中地势平坦之处建造住宅。康熙三年(1664)建造拥翠巷(康熙十八年即1664年重修),康熙四年(1665)建造锁瑞巷(康熙四十四年即1679年重修),康熙十四年(1675)建造宜安院(嘉庆元年即1796年大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王氏家族还扩建了祠堂祭殿。之后,又相继为祠堂立旗竿,建厢房,扩修大门。

    清雍正年间,王家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雍正三年至六年(1725~1728)建成崇宁堡,耗银3000余两(不含各自建宅所用银两)。雍正六年(1728)九月,在锺灵巷内建造怀永图院。

    乾隆年间是王家筑堡建宅的高峰期。乾隆十八年(1753)建成拱极堡(俗称下南堡,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大修);同年始建和义堡(俗称东南堡),为王氏堡院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建恒贞堡(俗称红门堡),乾隆五十八年(1793)竣工。乾隆五十七年(1792),时任顺天府督粮通判的十七世王如琨,在锺灵巷扩建怀永图院(俗称小瓮门),建起静升村民宅中惟一的三层楼。同年,十八世王惠来兄弟在锺灵巷改建东院、西院。

    嘉庆元年(1796)始建视履堡(俗称高家崖),并改建了拱秀巷内的宜安院。视履堡由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利用所任盐运司运同、刑部山东司郎中的职务之便,帮助族人漕运盐茶,从中获利,寄回家中一笔巨款,由管家将巨款存入介休票号,然后每年取用此款利息建设。嘉庆九年(1804),王氏合族耗资3200两白银,大兴土木,在宗祠内建造戏台,增设木坊门、马棚等,宗祠占地面积扩大到2100平方米。嘉庆十三年(1808)补修崇宁堡堡墙,又用资520两白银。至嘉庆十六年(1811)视履堡建成,拥有院落26个、房屋218间。

    从清咸丰年间王家走向衰落,到光绪年间已经败落。除少数支派尚能继承先祖遗产,家道殷实外,多数难以保住祖产,更不再建造房屋。光绪十七年(1891),王嘉言以964两白银的低价,把视履堡1.2万余平方米的宅院卖给田荣祥,恒贞堡也因外姓买、赁后入堡居住。民国十九年(1930),“孝义坊”被二十二世王惠良凿去名讳,以2000吊钱卖给杨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经历数百年地震、火灾、战争破坏和自然蚀毁,已是千疮百孔。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量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被人为拆毁、丢弃、盗卖。但整个住宅群的框架尚好,大部分院落的主要建筑没有遭到太大破坏。

    1995年起,中共灵石县委、县政府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同年投资20万元,试修复高家崖建筑群凝瑞居前院。1996年1月,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省级保护的面积达4.5万平方米,包括视履堡建筑群、恒贞堡建筑群、孝义祠、宜安院、宗祠、当铺院等。同年3月,灵石县政府决定成立修复王家大院指挥部,在全省范围选聘土木建筑、文物修缮、彩绘、雕刻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式展开修复工程。1997年8月,视履堡建筑群修复工程竣工,18日以“中国民居艺术馆” 正式对游人开放。工程投资670.17万元,修复面积为1.1万余平方米,包括35个院落、342间房屋,以及通道、影壁、围墙等。

    1998年3月,恒贞堡建筑群修复工程开工,8月竣工,以“王氏博物馆”正式向游人开放。到1999年11月,全部工程竣工,耗资1867.04万元,修复面积21318平方米,修复院落88个、房屋776间和孝义祠堂,修建连接视履堡、恒贞堡的大跨度桥梁1座、花园1个、停车场5000平方米。

    2000年6月,灵石县成立王家大院外围工程修复指挥部,主要修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升文庙,绿化王家大院后山垣地,整治王家大院的周围环境(包括店铺、民房、道路等)。总投资300多万元。8月,工程告竣,静升文庙开始对游人开放。至此,总投资2888万元、历时5年2个月的王家大院修复工程全部完工。修复面积达50683平方米,重点修复、建设的工程有视履堡建筑群、恒贞堡建筑群、孝义祠、文庙、魁星阁、中心广场、花园、停车场等。

    2004年5月,经灵石县政府批准,灵石县联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修复崇宁堡。

 

第三节  主体建筑

 

村 堡

    视履堡  俗称高家崖,位于静升村北坡东侧。清嘉庆元年至十六年(1796~1811)建成,由东、西主院,大、中、小书院,东、西厨院,花院,东、中、西围院,场院等35个院落组成,有房屋342间,总占地面积19570平方米。有4个堡门。传说视履堡像一只舒展双翅的凤凰,欲向文峰塔所指的碧空飞翔。

    恒贞堡  位于静升村北坡西侧,因堡门为红色,俗称红门堡。清乾隆二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62~1793)建成。恒贞堡呈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39米,南北长180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全堡南北有四排宅院,从南到北分别叫底甲(一甲)、二甲、三甲、顶甲(四甲);由一条南北向的纵街分为东、西两大区域。恒贞堡为封闭型村堡,四面有高大的堡墙围护,只有两个出入口,一主一辅,主要出入口为南堡门,开在南堡墙正中央,辅助出入口开在二甲马道东头。全堡共有88个院落,776间房间,大部分院落为一正两厢二进院,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布局特点以前堂后室为主,也有前院后室者。还有少部分为偏正套院。传说红门堡像一条巨龙,纵卧在肥家沟和道左沟之间的黄土缓坡上。

    拱极堡  清乾隆十八年(1753)建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进行大修补。因位于村南,地势低下,俗称下南堡。全堡占地1.18万平方米,也为封闭式村堡,四面堡墙紧围,北堡墙比南堡墙高一尺,东堡墙比西堡墙高一尺,符合古代方位高低之讲究。堡门开在北面的文峰塔身下。堡内有宅院12个,均为三进套院;一条南北方向的通道与三条东西方向的通道交错,将全堡分割为“王”字型。传说拱极堡像一只麒麟,嬉戏在小水河和中河之间的田园里。

    和义堡  清乾隆十八年(1753),由王氏族人王廷璋邀集村民协力建造而成,其中以王氏子弟居多,也有王氏的亲戚祁、赵、张、杨、郑等异姓。因地处静升村之东南方向,俗称东南堡。和义堡占地4.97万平方米,是王氏村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堡内院落50个,布局合理,错落有序,街巷纵横,均通堡门,出行便利。和义堡有“灵龟拉尧车”之说。传说和义堡像一只乌龟,东面有一块地相传为尧帝视察部落时的停车处。

    凝固堡  为堡内堡布局,内堡俗称上堡子,外堡俗称小堡子,数个院落坐北向南一字排开,内有祠堂一座。凝固堡倚山而建,顺势而上,建筑井然有序。

祠 堂

    王家祠堂原有五座,先后建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现仅存两座。

    一是王家宗祠,位于高家崖、红门堡南坡下临街处,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多次修葺、扩建,到清乾隆中期已初具规模,面积达1600平方米。清嘉庆九年(1804),又扩大到街道以南,面积增加到2100平方米。道北为祠堂主体,建有石牌坊、献亭、正厅;道南有马棚、旗杆、石牌坊、戏台等。道路两端分别建有木牌坊一座,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原建筑今仅存戏楼一座。

    二是孝义祠堂,位于王家宗祠东北角,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下。由孝义石坊和孝义家祠两部分组成。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始建,嘉庆元年(1796)建成。孝义祠堂是一个二进式四合院,分上下两院,占地428平方米。祠前石牌坊为三门三楼式建筑。

 

第四节  建筑特色

 

石窑木构结合

    王家大院处于一面黄土坡上,采用了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式建筑,同时又与晋中平川一带的青砖瓦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相结合,形成院落。院落内房屋分为两种结构形式,一是单层窑洞外罩柱廊;二是二层窑楼,即底层为窑洞,有的外罩柱廊,上层为梁柱式瓦屋。窑洞一般为一间一孔,一排三间三孔或五孔,中间者居长。门窗随孔形筑成拱券状,窗棂窗格多种多样,如图似画。柱廊间的额枋、雀替、枋头等处精雕细刻,柱础石、石围栏等处也雕饰图案,题材丰富。

遵循风水理论

    静升村北是一座山垣,王家大院建在山垣的阳坡上。视履堡、恒贞堡、崇宁堡均依山就势,顺坡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左右平衡有序。按照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整座院落“身后有靠”,而且“背靠厚实”;前面是一片平坦的田园,田园中有小河流过,可谓“背山面水”、“前景开阔”;东面山峰高耸,西面山垣渐次低落,符合“青龙高,白虎低”的要求;建筑群南面正对南原山,如天然照壁,挡住晦气,留住运气。王家大院所选位置,一是朝向好,合乎“负阴抱阳”的选址原则,可挡朔风,可纳阳光;二是“高无近旱而水用足”(《管子》),既无水灾之患,又不乏生活用水;三是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远眺层峦叠翠,田园如画,溪水长流,尽收眼底,使大院的建筑融入自然美景之中。

合乎等级规制

    王家大院在设计、建造院门、客厅等主要建筑物时,严格执行《唐六典·卷二十三》规定的封建等级规制,无半点越轨行为。据《王氏族谱》记载,修建视履堡建筑群的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均为五品以上官员,其所建住所,均符合《唐六典》所规定的宫室之制。

遵从礼教秩序

    王家大院在其居住、使用功能和位置布局及建筑档次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秩序的等级观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尊卑、长幼、男女、内外之别。

    王家大院内的街道(马道)、小巷和夹道,一律为直通式,横向直东直西,纵向直南直北,反映了儒家的“中正”观念。

    王家大院院落众多,大小不一,但均为方正端庄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均采取南北中轴线及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等一整套汉族传统的建筑布局章法。其间不同等级、不同用途的建筑空间定位与组合,首先遵从封建宗法礼制秩序,即儒家以中庸之道为代表的一整套学说。

    王家大院的四合院,几乎全部为二进或三进式院落,采用中国西周时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建筑格局。其间规矩森严,等级分明。前院东、西配房及门房,为管家、管账先生等高级仆人的居所,北房为客厅,间架结构因主人身份而有所不同,专为接待高等客人而设。后院是主人的生活居住区,东、西两厢一层为晚辈居住,二层是为小姐们特设的绣楼,正房为长辈居所,正房顶上设有楼房,是专门供奉祖先的神龛。即如小小厨房,也由七道门分隔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等级的门,在不同的餐厅就餐。

融合南北风格

    王家大院建筑基本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多进庭院的格局,形成前低后高、参差错落的中轴对称轮廓线,既可满足主人起居饮食相对隐秘的要求,又可适应主人对外迎送场面排场的需求。同时,由于王家有多人在南方做官,又引进了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形成前园后宅的格局,以恒贞堡最多。前院花草树木,小桥流水,一派南园风光,供主人休闲娱乐、饮酒品茗。后院是生活起居之所,空气清新,安然幽静,主人足不出户,即可透过窗棂珠帘,欣赏到园林风光。

“三雕”艺术精湛

    王家大院的木雕、砖雕、石雕“三雕”艺术作品充斥整个建筑,俯仰皆是,无处不有,画龙点睛,恰到好处。除红门堡内乾隆初年之作留有粗犷、简朴的特点外,其余“三雕”作品大都体现了清代纤细繁密、细腻入微的风格。木雕艺术主要用于装饰门窗、屏扇、扶栏、梁柱、斗拱、雀替、挂落、楹匾、神龛等建筑物和构件,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无一雷同。雕刻技法有浮雕、圆雕,亦有阴刻、阳刻和镂空。砖雕艺术品主要为脊雕、兽吻、猫头、滴水、影壁、神龛、烟囱等,且整体结构和谐美观,每件作品精致细腻,图案各异,寓意深刻。代表作有高家崖敦厚宅门前的大型砖雕照壁、凝瑞居大门两侧“鹿鹤同春”砖雕、恒贞堡南堡门对面大型砖雕照壁和凝瑞居后院东西绣楼槛墙上两幅通栏砖雕等。石雕艺术品兼有实用与观赏价值,主要有石狮、石猴、柱础、门礅、台阶、上马石、过门石、出水口、桌凳、花盆、鱼缸等。石雕作品,无论体积大小、用场显隐,均形象逼真,雕刻入神,绝无苟忽。尤其是体现书法、绘画艺术特色的石刻匾额楹联、石书、石画、碑碣等石雕艺术品,更是构思精细,书画并茂,刻雕兼工。石雕代表作有养正书院的石雕竹门、高家崖敦厚宅前院的石雕影壁、凝瑞居后院正窑、厢窑的10块浮雕石壁、红门堡底甲西一院大门对面的石雕照壁、二院大门两边的双龙祥云高浮雕照壁、高家崖桂馨书院大门对面的四龙捧寿平刻石照壁、龙凤桥东头的红日出海平雕石照壁等。

 

第五节  精品建筑

 

孝义祠

    位于高家崖和红门堡南坡下的临街处,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二进院落,分上下两院。建筑面积428平方米。祠堂面阔五间,一间为祠门,居中,左右两间为砖雕影壁,影壁背面图案是松、竹、荷、菊等吉祥植物。两侧梢间为耳房,临街一面辟有砖拱圆窗。

    下院为一个平面方形四合院。正房为三孔砖拱窑洞,窑顶上建倒座戏楼。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二层,下层是碑廊,上层为阁楼,正房窑洞内有有关王梦鹏孝行义举、品行功德的雕塑。

    上院为一座木结构四合院。北面正屋面阔五间,中间三间略高,砖砌山墙,单檐硬山顶,前檐辟廊,檐下有雕琢精美的隔扇门窗,建筑简洁典雅,庄重古朴。正厅为祭祖堂,是王家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对面为戏楼,戏台呈长方形,砖砌台基,单檐歇山顶。主体由四根方柱支撑,上承额枋、屋顶,台四面无墙,形似凉亭;结构上沿存晋南元代戏楼的遗制,四向檐出较深,屋顶轻盈,翼角翚飞,台口内进深2.67米,面阔4米,面积约12平方米,超过清代山村戏台9平方米的规制,在家庙中实属罕见。戏台正面挂“肃雍和鸣”匾额;四角石柱上分别雕刻有两副对联,一为阳刻,一为阴刻;前檐台口上刻“唱念吟哦娱本原百世灵九天一笑,筝琵鼓磬怡瓜瓞千年盛四海万福”,刚劲有力,笔法老到。后台进深2.33米,阔9米,设有左、右耳房作为优伶们化妆、休息的地方。这种形制的舞台,在一般家庙中极为少见。

孝义石坊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为旌表王梦鹏而建。立于孝义祠前,青石雕凿榫合而成。整个石坊造型舒展,比例适当,结构缜密,雕艺精湛。石坊建于低平的素面石基上,四柱三楼式,单檐歇山顶,两明间通高7.36米,坊门高2.5米,阔2.53米;两次间高6.2米,坊门高2米,阔0.96米。坊下四柱为方形转角石柱,柱角施有夹杆石,四向围抱。夹杆石下为方形石座,中雕石鼓,上雕形态各异的石狮,明间的石柱前后各一组,两次间的石柱前后和外侧还各有一组,共有10组。石狮庄严安详,威风凛凛,雄卧在石鼓之上,守护在楹柱之下。石柱前后两面共刻有四副楹联。楹联、匾额的书法遒劲优美,镌刻精细不苟。石坊的顶部共有8组斗拱,12对兽吻,角檐飞翘,脊雕玲珑,斗拱重叠,兽吻生动,是一组精美的石雕艺术品。

恒贞堡绣楼

    位于恒贞堡内宅院东、西厢房的二层楼上。绣楼木构梁架,前设挑廊,木雕隔扇门窗,木制勾栏,栏板和隔扇上均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室内有素洁的吊顶,木制隔断将卧室和活动区分隔开,活动区内设有桌椅,悬有字画,是小姐们学习琴棋书画、女红的场所。内室设有床柜,置有卧具,陈设纤秀清雅。小姐们自13岁入阁,到出嫁前都不得下楼,甚至日食三餐也需到绣楼旁的专用餐房就餐,绣楼成为小姐们出嫁前惟一的活动空间。四周密集层叠的屋顶、高大的青砖院墙将小姐们的视野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域,见不到外面的世界。

    王家大院的绣楼旁设有精巧的石阶,共20级,分上、下两段,下段13级,上段7级。据《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13级台阶象征女子13岁始有生育能力,入阁待嫁。第二段7级,象征7年。意即女子13岁入阁,过7年到20岁仍未出阁,就算老姑娘了。这里巧妙地用台阶数字将封建的纲常伦理寓于建筑设计之中。

恒贞堡排水设施

    恒贞堡建筑群面积大,坡度大,院落多,街巷多,排水设计建造十分合理科学,精巧别致。根据“水不外流”的迷信说法,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恒贞堡建筑群的水(包括堡墙上的水)全部汇入堡内暗渠后排走。即南北主马道依山坡地势由北向南自然形成坡度,东、西马道专门设有一定坡度,方便排水。同时,在每条街巷和马道上又精心设计建造有许多排水口,通过地下渠道通向南北主马道。水大时可由东、西马道直接流到南北主道,再向南排出;水小时可就近排进街巷和马道的排水口。排水口的设计也十分讲究,都用青石盖口,盖口分别镂成海棠花形、田字形、金钱形、米字形等,不但造型美观,而且寓意水可以流走,但财必须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