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晋在晋商 >巨族豪宅>详细内容

祁县渠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8 浏览次数: 【字体:

    祁县城内渠家,原籍上党(今长治市)长子县据家寨(今色头镇琚村)。元末明初,其先祖渠济带领忠义、忠信两个儿子,经常往返于祁县、上党之间,倒贩土特产品。用上党的潞麻、麻绳和梨换取祁县的粗布、红枣等,然后运回上党老家,继续倒贩。稍有积蓄后,忠义、忠信两兄弟于明洪武二年(1369)定居祁县城内,仍以贩卖为生。随着买卖的日渐兴旺,渠家逐渐富裕起来。明末清初到第九世渠士重时,家道初步呈现小康景象,结束了摊贩生涯,开始在祁县城内开设铺面,创立字号。

    十四世渠同海时,渠氏商业又有更大发展。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乾隆初年,由“走西口”经商致富,在包头购置十余顷土地,并独资开设了长源厚货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并兼做钱业生意。为了纪念长源厚的诞生,渠同海选用“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个字,作为其孙辈一代即渠家第十六世以下辈份世系的排名。渠同海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渠藩及三子渠映潢也都是商界高手。在渠家十六、十七世的精心经营下,自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渠家已成为祁县有名的商业大户。渠映潢(17581832),字天池,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长源川、长顺川两个大茶庄,从两湖采办茶叶,经销于西北各地以及蒙古、俄国,直至欧洲,获利极丰。渠映潢的两个儿子,长子渠长发和三子渠长瀛受父亲的影响,将渠氏商业进一步扩大。渠长发(17871865),子绍武,除经营长顺川茶庄外,还经营当铺、钱庄、粮油、蔬菜、日用百货等,资本积累增至100余万两白银。他掌管家业时,在祁县城内东大街置地盖房,建成连片成群的住宅。渠长瀛(17941863),字仙洲,在继承长源川茶庄的基础上,先后又在国内各大商埠开设茶庄、盐店、粮行、绸缎店、钱庄、当铺等商号40余个,并开始在长江流域贩运食盐,为渠家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到十七世“源”字辈时,渠氏商业进入黄金时期,到达辉煌的顶点,成为祁县四大财东(渠、何、乔、孙)中首屈一指的富户。咸丰、同治直至光绪初年,渠氏源潮、源浈、源涤、源道、源洛、本立众兄弟叔侄,除独资或合资创办了三晋源、长盛川、百川通、汇源涌、存义公等票号外,还开设众多的茶庄、盐店、钱铺、典当、绸缎、药材等商业字号。总数有数百座之多,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水旱码头,成为全国著名的巨商大贾。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列举的“山西多富户”中认为,祁县渠家资产在三百至四百万两白银之间。实际上渠家资产远高于此。

    光绪至民国时期,仅渠源潮、渠晋山名下总号在祁县的商业字号,就有长裕川茶庄、书业诚古籍字画店、诚记茶庄、集庆和夏布庄、晋裕成布庄、是盛楼糕点铺、万盛源杂货铺、永春原药店等近10个。其中最著名的是长裕川茶庄与永春原药店。

    长裕川茶庄总号在祁县城内段家巷,在汉口、长沙、南昌、扬州、十二圩、张家口、绥远、天津等地设有分号10余个,共有店员100多人,仅总号就有店员20余人。民国20年(1931)以后,茶叶生意衰落,专营食盐,并在汉口兼营仓储业务。抗日战争期间,还在成都经营棉布棉纱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各地分号全部撤销,只留汉口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公私合营,并入太原瓷厂。

    永春原药店也是渠家的老字号,约开设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总号设在祁县城内北大街。在北京、天津、济南、祁州、禹州、包头、西安、汉口、广州、香港等地设有分号,从业人员1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组为宏达堂药店,公私合营后并入祁县药材公司。

    渠家以经营金融业(票号、钱庄、典当)和商业为主。民国后,票号业由盛转衰,相继倒闭,商业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内战事频繁,日渐萧条,一落千丈。渠家迅速衰败。

    除了经营商业外,渠家在清末还投资创办近代民族工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西商务局官办的晋升火柴公司经营不佳,赔累严重。渠本翘出资5000两白银,接管晋升火柴公司,又联合祁县南社村人乔殿森(字雨亭),共同注入资金1.8万两白银,改组为双福火柴公司(今平遥火柴厂的前身)。为山西省最早的民族资本工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京的山西籍官员联合各票号,呈请农工商部批准,成立山西保晋矿务公司,推举渠本翘为首任总经理。渠本翘出面向各票号借款150万两,赎回被清政府出卖给英商福公司的山西矿产开采权,建成山西最大的近代采矿企业。渠本翘带头认购1万股,动员各票号认购20万股。到20世纪30年代初,双福火柴公司财产增值20万元,为原投资的10多倍,渠家得红利20万元。此外,在榆次晋华纱厂、晋生纺织厂等企业,渠氏家族都有巨额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