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晋在晋商 >巨族豪宅>详细内容

祁县乔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8 浏览次数: 【字体:

祁县乔家堡乔家,祖居祁县乔家堡村。商业始祖乔贵发,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孤儿。清乾隆初年,只身走西口,来到萨拉齐厅,在老官营村的合成当铺当伙计,与同店的徐沟县一秦姓同乡结为异姓兄弟。十余年后,二人稍有积蓄,便转移到包头西脑包(今包头市东河区西郊),先开了一家为旅蒙商服务的草料铺兼饭店,并经营豆腐、豆芽、烧饼及种菜生意,后来又进一步兼营打造银器。

乔贵发在一次做“买树梢”(农民春季急于用钱,向商号借支银钱货物,以所种青苗庄稼作抵,议定极低廉的价格,到田禾收获后,照议定价格交粮,俗称为“买树梢”)生意中亏本,离开包头,回到祁县。留下老秦照料草料铺。乾隆二十年(1755)粮食丰收,粮价普遍低落,黄豆价格尤疲,老秦乘机购存大批黄豆,为磨豆腐、生豆芽做准备。次年黄豆竟成缺货,价钱节节高涨。老秦把购存的大半黄豆抛售,获得一笔可观利润,于是把乔贵发再次接到包头,二人开设了广盛公字号。从此,生意兴隆,财运亨通。这时的西脑包已不是包头惟一的商贾辐辏之区,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东河区转龙藏以西大东门里一带。乔、秦两人察看形势,遂迁移到东前街(今解放路)穿行店里,开设客栈、货栈广盛公店,并兼做经纪人。由于经营有方,获利甚厚,数后年在东门大街路北购买地皮数亩,兴修了一座屋宇宽阔的大房院。另请掌柜主持业务,扩大经营范围,上至绸缎布匹,下至蔬菜杂货,不分行业,应有尽有。主要业务仍是经营油、酒、米、面,并做粮盘、钱盘等投机买卖,有时也贩马到河南一带出售。广盛公成为包头最有财力的大字号。

乾隆后期,乔贵发告老还乡,广盛公交由三个儿子乔全德、乔全义、乔全美接手经营,生意进一步发展,家景已具小康水平,开始置田买地,修房建宅。全德生有一子,名致祥。全义生有二子,名致中、致远。全美本有两个儿子,致广英年早逝,只留致庸一个儿子。致祥取“长发其祥,惟有德者居之”之意,定堂名为“德星堂”;致远取“宁静而致远”之意,定堂名为“宁守堂”;致庸则取“不偏不倚,执用两中”之意,定堂名为“在中堂”。

广盛公在一次经营“买树梢”的投机买卖中蚀本,几乎倒闭。幸赖平日交好的“相与”支持,缓期三年归还所欠债务,得到喘息和恢复机会。到了三年算账期,广盛公不惟债务全部还清,而且还有大笔利润,东伙欢庆之余,遂将广盛公改组为“复盛公”,以此作为复兴基业的起点。乔姓以“在中堂”、“大吉堂”、“进修堂”、“德星堂”的名义,秦姓以“三余堂”的名义,共投资白银三万两作资本,业务仍以经营油、粮、米、面的“六陈行”为主。为了适应市面需要,先后兼营当铺、估衣铺、钱铺业务。数年后,复盛公便成为包头市面上头号大商号。

复盛公的兴盛,为乔家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嘉庆后期,乔家开始投身中俄恰克图贸易,在祁县城开设了大德诚(资本3万两白银以上)、大德兴(资本6万两白银以上)两大茶庄,从福建武夷山采茶,运至恰克图与俄国进行茶叶贸易。乔家商业进一步发展。在业务蒸蒸日上时,乔家子弟恪守祖训,警惕奋发,家业日益兴旺。秦家子弟恰恰相反,疏于经营,坐享其成,终于坐吃山空,入不敷出,逐次从号内抽出本金,以供挥霍。秦家抽出的股金均由乔家补进。最后,复盛公的14个财股中只留秦家的一厘二毫五,基本上成了乔家的独资生意。

经过20多年的锐意进取,苦心经营,复盛公根基巩固,信誉日彰。道光年间,为了扩大再经营,追求更大利润,“在中堂”又独立投资,在包头增设复盛西、复盛全(钱庄)两个字号,地址分别在包头瓦窑沟口路西和财神庙街西口路北。“复”字三大号共有19个门面,四五百名职工。咸丰以后,又增设了复盛菜园(有菜地280多亩),复盛协、复盛锦两个钱庄,复盛兴、复盛和两个粮店,以及复盛油坊等一批生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因“在中堂”的商号名称都以“复”字为第一个字,人们便把“在中堂”的商号统称为“复字号”。复字号之外,乔家“在中堂”在包头开设通和店粮行带面铺一个(资本5万两白银),开设广顺恒钱铺一个(资本5万两白银,另有副本5万两),财力相当雄厚。

乔家“在中堂”依托“复”字号众多的生意字号与雄厚的财力,不断向外开拓扩展。到光绪年间,不仅京包线上的大中城市都有其投资经营的生意,而且京津、东北、西北以至长江流域的各大商埠都有乔家的字号。同时,还办起大德通、大德恒两个票号。至民国初年,“在中堂”除经营“复”字号和大德通、大德恒两个票号外,分布在各地的钱庄、当铺、粮店、茶庄等字号,总共200处以上,仅流动资金就有白银700万两至1000万两之多,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计算在内,共有数千万两白银的财产。

乔家的生意主要在包头。包头市的商业行会会长一职,长期由复字号的掌柜轮流担任。“复”字号以其发达的商业,促进了包头的市场繁荣,对包头城的形成和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因而,民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谣谚一直流传。除包头之外,乔家的字号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有通顺南店(百货)、通顺北店(绒毛皮张)、大德店(粮店)、德兴店(粮店)、德兴长(面铺)和法中庸(钱铺);在太原有晋泉源钱铺,资本15万银元;在保晋公司(煤矿)投资入股5万银元;在太谷有恒豫钱铺,资本3万两白银,后改为合股经营的溥晋银号;在祁县有大德通、大德恒两票号的总号和大德诚茶庄、义中恒钱铺兼茶庄及一个油面铺;在乔家堡村则有“万川汇”——意即“在中堂”所属生意字号的总号,负责安排外地各字号与东家接洽事宜,同时供应“在中堂”家族的日常费用。

民国15年(1926)年后,“在中堂”开始衰落。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受官商银行的冲击,业务每况愈下,盈利逐年减少,最后不得不改组为钱庄。包头复字号在冯玉祥所部国民军向西北撤退中,筹垫军饷,支付摊派,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三大号损失粮食5万石,现洋150多万元,元气大伤。民国26年(193710月日军侵占包头,复字号三大号悉被日军霸占,只有粮店、面铺、油坊、菜园照常经营,苟延残喘。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实现公私合营。

在乔家商业史上,有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在中堂”乔全美的次子乔致庸(18181907),是乔家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尊崇儒道,诚实守信,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为乔家的繁荣立下大功。乔致庸主持家业时代,正是乔家商业蒸蒸日上,金融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乔致庸后,孙子乔映霞(18751940)主持家业。乔映霞深受家风祖规熏陶,事业心强,治家严谨。他针对兄弟与子弟特点,分别立书斋名,曰“不泥古斋”、“知不足斋”、“日新斋”、“自强不息斋”、“昨非今是斋”、“不得不勉斋”、“一日三省斋”等,以资互勉。并明订家规“五不准”: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赌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等。在乔映霞主持下,乔家商业继续发展,以至鼎盛。乔映霞思想比较开明,在祁县率先剪辫子,穿西装,系领带,动员家族妇女解除缠足陋习,又担任区长、禁烟主任等,是祁县有名的新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