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晋在晋商 >各行大号>详细内容

广升药店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8 浏览次数: 【字体:

    明嘉靖二十年(1541),在太谷县行医的一石姓大夫在太谷城内钱市巷开设广盛药铺,兼调配制作汤剂、成药等应症药物。石大夫晚年,试制成功宫廷名药“龟龄集”,成为广盛药铺的独家产品。之后,广盛药铺转让给太谷有名的商业大户阳邑村杜家。清嘉庆十三年(1808),药店改组,加入姚聚上、武棣秀、程克明等5家资本,由独资变为合股经营,资本总额为6000两白银。药店也更名为广升(聚记)药店。改组后,药店在原址上扩建,并扩大经营,经营种类由制售汤剂饮片、成药,迅速向零整批发药材和大批量制造丸、散、丹方面发展,业务范围向全国各大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产地扩散,在江西的汉口、怀庆首先设立分店。据嘉庆十五年(1810)广升药店账面记载,仅汉口、怀庆两个分庄的存货额即达5500余两白银,占到资金总额的61.5%,业务重点也转向药材批发。同时,研制出定坤丹、麝雄丸、玉枢丹、千金散等特效成药,畅销市场。尤其是龟龄集、定坤丹两种名贵滋补药在全国享有盛誉。据太平天国史料记载,太平军北伐时,洪秀全令部将占领山西后,保护生产龟龄集、定坤丹的广升药店,并拟将其转移南京,成立太平天国太医院。道光七年(1827),广升药店又相继在禹州(今河南禹县)、祁州(今河北安国一带)、彰德(今河南安阳)、广州等地设分庄,大规模购销中药材,获利颇丰。据光绪四年(1878)账面记载,各地分庄存货额达2.45万两白银,相当于资本银的4倍多。从嘉庆十三年(1808)起,70年间盈利达22.67万两白银,分红利25.73万两。光绪四年(1878),由于志泗、晋川、志远等股东抽走股本4650两,资本银明显不足,广升药店再次改组,又新增申达权、秦三馀等7家股东,资本总额增至2万两白银。药店也再次易名为广升蔚,由占股金30%份额的新股东、太谷北沙河村的段纯意任大掌柜。光绪十年(1884),以二掌柜申守常为首的原广升(聚记)药店高级伙友陈永全、乔锦泉、吴会文等因与大掌柜段纯意产生矛盾,集体退出广升蔚,并带出7家股东,在县城西街另成立以申守常为首的广升远药店。为加强竞争,广升远将资本金扩大为2.6万两白银,在批发药材为主的基础上,研制出小儿药独立丹、抽风散等,并对原名药加以改制,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很快超过广升蔚。光绪十六年(1890)第一次开账时,广升远流动资金达25万两左右,在香港、广州、禹州、祁州、彰德、营口、济南、重庆、烟台等设有9处分庄。以香港为主要购销地,年购销额达25万港币,购进木香、砂仁、牛黄、犀角等百余种名贵南药,北运销售,同时将自制龟龄集运抵香港后首次出口东南亚一带。

    广升蔚则由于经营不善,每况愈下。光绪三十三年(1907),大掌柜杜汉杰力邀太谷绅商孟广誉入股9000两,又将店名改为广升誉。但药店并无起色,连年亏损。而广升远借民国4年(1915)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优质奖的“远”字牌龟龄集获得迅速发展,业务量大增。民国7年(1918),广升蔚再次改组,吸收掌柜王志杰为股东,改号名广升裕,同时改进经理管理方法,营业额有所上升。

    民国17年(1928),广升远生产的“远”字牌龟龄集产量达7.3万瓶,有一半以上出口;定坤丹产量达到1.6万盒。到民国19年(1930),广升远46年获利达75万余两白银,是原资本额的近30倍。

    民国19年(1930)后,由于国内连年战争,局势动荡,广升远、广升裕逐步衰落,分号陆续收撤、合并,业务萎缩。到民国37年(1948)太谷解放时,广升远年产龟龄集仅6000瓶左右;广升裕因亏损严重,被迫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升裕在人民政府扶持下恢复生产。广升远北京分号义丰庆于1950年获得进出口贸易权,1952年,将北京、天津、香港、郑州、济南等分号全部收回,致力于成药生产。1956年,两个药店在公私合营中组建成为太谷广誉远制药厂(后为山西中药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