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晋中>历史人文>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 李勇争    李勇争(1915~1941),原名李云桢,寿阳县尹灵芝镇李家沟村人。幼年家境贫寒。20世纪30年代初,随兄长到太原兵工厂做工。七七事变后,参加阳泉工人抗日自卫队。民国26年(1937)11月,在八路军盂(县)平(定)阳(曲)寿(阳)战地工作团领导下,参与寿阳路北抗日县政府的组建工作,担任青年救国会主任。12月在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发起的围攻中,随政府辗转盂县境内。次年2月,组成中共盂寿工委。与工委书记吕善昌密切团结,协同战斗,由西堙经常深入寿阳境内开辟工作,深得人民爱戴。不久,调晋察冀边区四分区党校学习,...
    2017-06-28
  • 马定夫    马定夫(1915~1943),原名镇西,字定夫,号马丁,榆社县东汇村人。出身富户,6岁开始识字,学珠算、书法。8岁入学,聪慧过人,外号“马百精”。14岁考入榆社县第一高小,酷爱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章,凡书皮、笔记本均写有“愿将浩气弥天地,不让金钱累子孙”的誓言。民国19年(1930)秋,先后进入太原新民中学读书,因组织学潮被校方开除。民国22年(1933)考入省立第一中学,继续接受革命思想。在《华闻晚报》发表《猪嘴绅士》文章,抨击地主豪绅欺压百姓的罪恶,呼唤穷人奋起抗争,又被当局驱逐出校。同年8月,考入...
    2017-06-28
  • 吕东滨    吕东滨(1915~1946),交城县人。出身寒门。民国18年(1929),靠亲友资助就读于太谷铭贤学校。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铭贤附属小学任教。民国22年(1933)5月,加入进步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太谷分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遭到校方驱逐。民国25年(1936)赴北平,入东北大学,一面求学,一面继续在学生中从事抗日救亡联络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6年(1937)7月返回太谷,组织铭贤学校抗敌后援会,并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铭贤分队,任队长,在学生中发展队员100余人。同年10月,铭贤学校南迁,继...
    2017-06-28
  • 曹更修    曹更修(1915~1947),字子仁,榆社县候目村(今更修村)人。18岁考入县城的山西省立第八中学,广泛涉猎进步书籍,追求民主自由,组织学生驱逐顽固守旧的地理老师,痛打欺压贫民的警察。民国24年(1935),中学毕业后,抱定抗日救国的决心,以“大丈夫应当马革裹尸,岂能病死床席之间”自誓,毅然投笔从戎,考入太原国民兵军官学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1936)毕业后,任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十团政治指导员,积极在士兵中宣传进步思想,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争取官兵倾向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西决死第三...
    2017-06-28
  • 张祥云    张祥云(1915~1947),昔阳县上思乐村人。出身贫苦家庭,小时随父为地主放牛,13岁在皋落学校当勤杂工,14岁到丝织厂当童工,从小饱受旧社会剥削压迫之苦。民国27年(1938)2月,参加晋东抗日游击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二十八团后,任二营管理员。民国34年(1945)春调新区河南温县开辟工作,任二区(即西南王区)武委会主任,先后领导大尚、张寺、作礼、留尚等村的锄奸反霸和减租减息斗争,激发群众的抗日斗志。在围攻沁阳伪军李端章部的战斗中,二区出担架百十副,参战民兵200多人。 ...
    2017-06-28
  • 王记录    王记录(1915~1948),祖籍河北定县。11岁时随家人逃荒到榆次县城(今晋中市榆次区),在晋华纱厂做童工。民国26年(1937)榆次县城沦陷前,为牺盟会晋华纱厂支会负责人之一,又是厂总工会的领导成员,参与纱厂工人武装自卫队的创建活动,并负责自卫队的军事训练。同年10月底,说服母亲和家人,奔赴榆次东山抗日战场。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自卫队排长。翌年5月,调八路军总部政治部锄奸科任股长。民国28年(1939)6月,赴延安中央军委总政治部锄奸部学习一年,分配到八路军前方总部机关,任特派员,工作认真负责,一丝...
    2017-06-28
  • 金  石    金石(1915~1969),原名刘英才,灵石县西崖底村人。16岁考入设于临汾的山西省立第六师范,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校方追查,被迫离校回乡。民国26年(1937)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任汾西县牺盟会宣传部部长,主办《动员报》,宣传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英雄事迹,并举办训练班培养干部。晋西事变后,转入地下工作。民国29年(1940)7月,与担任王堤村村长的共产党员刘海旺秘密配合,策动地方武装两个连投奔根据地。民国31年(1942)至民国32年(1943),受中共晋西南工委派遣,返回灵石县,以放羊工身份为掩护,深...
    2017-06-28
  • 左奎元    左奎元(1915~1978),辽县(今左权县)寺坪村人。幼时入本村开办的拳房学习武术,练就一身过硬武功,生性刚直,打抱不平,保护贫弱乡亲。民国25年(1936),在石楼、永和一带教习武术,适逢红军东征,接受进步思想。翌年返乡,在庙会上率拳房的师兄弟们仗义执言,痛打横行霸道勒索乡民的3名稽查队巡警,被当局以“共匪”通缉,险遭杀害。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锄奸员、农救会主席。民国27年(1938)夏,调任中共辽县六区区委书记。次年8月,在中共辽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上当选为县委委员...
    2017-06-28
  • 陈永贵    陈永贵(1915~1986),乳名金小,原名荣贵。祖籍昔阳县石山村,后随父逃荒到大寨村。民国34年(1945),昔阳县城解放后参加民兵,成为生产和支前积极分子。民国35年(1946),把4个年过半百的老汉和5个11至16岁的娃娃们组织起来,成立“老少互助组”。次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村生产委员,不久担任中共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    1952年,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出席全省劳动模范代表会。冬,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1953年春,大寨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担任社长。评产入股时,带头压低自己的土地产量。1953...
    2017-06-28
  • 高盛麟    高盛麟(1915~1989),名仲麟,祖籍山西榆次,生于北京。高庆奎之子,入富连成戏班,工武生,得到舅姥爷杨小楼的点拨,从杨派武生名师丁永利深造。    嗓音宏亮,表演松弛,能文能武,肖仿杨小楼。继承武戏文唱基础的同时,吸取周信芳、盖叫天气势凝重、注重表情的特点,形成南北兼融、形神兼备的表演风格。    代表剧目有:《挑滑车》、《艳阳楼》、《长板坡》、《一箭仇》、《洗浮山》、《独木关》等,尤以《古城会》《走麦城》等关羽戏最为精彩。  晚年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传人有丁震春、江长春、刘子蔚等。
    2017-06-28
首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尾页 共360条信息/共36页 转到第